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英来:历史科问题教学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最新热门    
 
邱亚来:如何让历史学习“活”起来

时间:2009-10-18 17:19:40  来源:邱亚来
 

邱亚来 张 艳:让历史学习“活”起来


历史课作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如何让这门课充满更多的活力,确实是一门学问,具有丰富的内涵。
  
   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教学方法无外乎串联、并列、分析、比较、列举等,相对而言,较为枯躁,容易引起学习疲劳。在课堂教学之中穿插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或活动,可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信息渠道,活跃气氛,增加兴趣。
  
一、说说身边历史
  
每节课的开始,安排5分钟的主题自由讲话。“穿在身上的历史”、“姓氏演变溯源”、“文字追根”等都是说的内容。例如“穿在身上的历史”,学生可以谈唐朝的装束、清朝的服饰,也可以说说关于帽子的演变、鞋子的发展等。人类发展处处都留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主题自由谈论让学生兴趣盎然。根据教学进度每周设计一个谈论主题,要求学生从网络、图书中寻找相关内容,提前作准备,然后带到课堂上交流。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对比较枯躁的历史学习能产生亲近感。这个活动能为教学内容作很好的铺垫,导入新知顺理成章。
  
二、猜猜历史谜语
  
学习结束或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做做适当的文字游戏,既能复习巩固历史知识,熟悉历史人物事件,又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如猜谜语:湘云笔录(猜一中国古代史学名著)——《史记》;捷报(猜一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遥望南岳(猜一古代科学家)——张衡;点睛之后破壁飞(猜一历史名图)——龙图腾;不愿短兵相接(猜一历史战争)——宁远之战;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猜一历史军队名)——太平军;始终不含糊(猜一历史时间名词)——明末清初。
  
猜谜语可以教师出谜,学生竞猜,也可由学生个人、小组制谜,师生互相竞猜。学生有了兴趣,还可发展成为课外活动,大面积开展。
  
三、写写历史对联
  
教学中穿插一些有趣的联话,学生既能获得知识,又能亲身感受人文情怀,体验汉语言文字的无穷情趣。如:抗战胜利后,在成都流传着一副对联,上联由三个国家名组成,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组成。即“中国 日本;南京 成都”。此联巧妙别致,反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大地欢喜若狂的气氛。要求同学们把该对联补写完整(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学生有了胃口,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除了陈述锦联妙对、让学生补充对联、求征下联等活动形式外,也可根据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尝试有感而发,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历史对联,使历史教学真正达到“史学”“文学”两不误,双管齐下、一箭双雕。
  
四、画画历史图画
  
历史学习涉及有地图、人物图、实物图等诸多图片,这些图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描一描图片,既能缓解单一器官长久工作的紧张状态,又能加深印象,增长学生的才干。指导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画些历史图画则更好。学生的绘画内容可以是再现历史场景方面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历史画作、历史漫画。这样做不但能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艺术积累,还关注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满足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五、谈谈历史猜想
  
历史发展具有其必然性,也蕴含着偶然性。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些历史事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作出猜想、预测,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件乐事。如明末农民起义胜利后,清兵没有入关,李自成做了皇帝,中国的政局会形成怎样的格局,后来将如何演变等。这样的猜想,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之间还可组成论坛开展辩论,进行评价。长期坚持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口头表达、想象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对发展学生的心智水平大有裨益。  

六、做做历史文物
  
历史文物是一个历史时期的象征,它记录着史实,传载着文明。让学生动手设计历史文物图形,制作一些历史文物模型,有助于学生感悟、理解史实。学生通过手脑并用,对历史发展中的人、事、物产生的综合感受更为丰富、深刻,历史学习的趣味性、生动性不言而喻。如古代水车、战车、武器、农具、钱币等物品,采用泥塑、雕刻或木制等方法制作,取材容易,简便易行,学生都乐于接受。学生制作的作品多了,进行评比、收藏、陈列,不仅对学生是莫大的鼓舞,对今后的教学也是极大的帮助。
  
  来源:中国教师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