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最新热门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测1

时间:2009-10-18 17:32:20  来源:泉清鹤来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目标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他们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我们称其为“诸子百家”。他们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百家争鸣”,在此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孟子将其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主张 “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   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课堂检查

 

一、选择题

 

1.(原创)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②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③所谓“争鸣”,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2. 以下关于各派与其代表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B.墨家学派——墨子、荀子

C. 法家学派——韩非子             D.儒家学派——孔子、孟子

 

 

 

3.(2005年湖北八市3月模拟)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

 

 

 

4.(原创)关于下图所人物说法正确的有(    )

①生活在战国时期,鲁国人

②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③晚年对《诗》、《礼》、《书》、《易》、《中庸》、《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后被奉为儒家的经典

④他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A.②④    C.②③    B.①③    D.①④ 

 

 

5.(2005年福州5月模拟)下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  )

A.反对封建制度     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

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

 

 

 

6.下列言论中,属于战国思想家荀子提出的是(    )

A.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D.“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

 

 

 

7.(原创)在君民关系上,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它被后世哪位封建帝王所经常引用(  ) 

A.汉武帝         B.宋太祖         C.唐太宗          D.康熙帝

 

 

8. (原创)在关于 “人性”的看法上,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孔子:“性相近”                 B. 孟子:“性善论”

C. 荀子:“性恶论”                  D. “性恶论”真正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9.(2005年天津4月模拟)儒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包括下列 (  )                                                                    

①以德治国        ②依法治国     ③轻徭薄赋     ④“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二、材料解析题

 

 

10.(2004年高考上海卷,28)(6分)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见图:图意为孔子的书籍)。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 

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

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

问题:概要写出你对甲、乙、 丙三种说法的理解。(6分)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1.(2005年天津4月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背景有(  )                                                

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

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2005年黄冈3月模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    )  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

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        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会

 

 

13.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    )

    A.孔子         B.韩非子             C.庄子       D.墨子

 

 

14.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提倡(    )
  A. 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B.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C. 因材施教,主张依对象而进行教学 D. 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

 

 


15.(2005年茂名3月模拟)孟子思想的核心部分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C.选择天下之贤者,立以为天子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民贵君轻

16.(原创)下列叙述中哪项最能概括下图历史人物的成就(    )               

    A.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

    B.改造了原来的儒家思想,综合了法家与道家的合理成分,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             D.一生注重讲学,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17.(原创)以下各言论与其相关人物的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节用而爱人”    B. 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 老子—— 人生来就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 荀子——人们具有“好利”、“好声色”的本性需求

二、材料解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荀子在《天论》中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规律)。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不知贯,不知应变。”又说:“始则终,终则始,若环(循环)之无端也……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之谓本。”对此,郭沫若指出:“(荀子)只承认变化而看不出进化,只承认循环而看不出发展。”

请回答:

(1)荀子有哪些重要主张?

(2)根据上引言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3)荀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之处?

(4)根据材料及荀子的主张说明荀子思想的阶级属性。

三、问答题

19.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社会原因。

 

 

 

 

探究延伸

20.(原创)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有一个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

山东和山西的对联是:

山东上联: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

山西下联: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山东人以孔子为骄傲,其实孔子也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孔子为什么能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呢?

 

 

知识坊

 

孔子向礼于老子趣闻

 

孔子适周,带领一班学生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在一旁。老子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养神,大概听到各种响动,抬起眼皮来望了望。孔子赶快再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见我的牙怎么样?”孔子说:“已经全掉了。”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孔子说:“还好。”老子又合上眼皮,静养去了。孔子率领学生告辞退了出来,吩咐学生套车回家。学生们很奇怪,问孔子道:“您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还没有问什么就要回家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孟母三迁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他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可是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接着,他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学宫那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读书的氛围很浓。孟子很快的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

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戏了,心里很难过,在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后,就又高兴起来。孟母第二天就把把孟子送进了学宫,学习《诗经》、《尚书》。

孟子潜心学习,后成为儒家第二大宗师,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后世尊号“亚圣”。而“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乱世哲人——荀子

 

 

荀子,名况,号卿。约公元前313— 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其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很大影响。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同步训练与评价

参考答案

1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课堂大检查

1.C  2.B  3.A  4.A  5.B  6.A  7.C  8.D  9.C 

10.(6分) (1)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1分)

(2)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1分),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1分)

  (3)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1分)孟子提出过“民本”,(1分)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1分)

综合二级跳

11.B  12.A  13.B  14.C  15.D 16.B  17.C

18. (1)主张: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根源: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随着铁器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他的思想正是这种社会情况的反映。

(3)荀子认为事物运动只是无穷的简单循环,只看到了事物发展的表面现象,而没能指出其实质。荀子的主张只是维护其本阶级的利益的。

(4)荀子用简单循环论来论证封建统治秩序的合理性、永恒性,他所谓的“大本”也是新兴地主阶级巩固封建统治制度的愿望和要求,说明其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19.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探究延伸

20.此题以央视春节晚会别开生面的节目对联集锦来设置探究题,形式新颖,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孔子的历史地位:

(1)政治思想:①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普遍的爱当然是不存在的,但在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的奴隶社会里,他提出这种主张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精神。孔子提出的“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性格。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对于当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②他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诸侯越礼不可忍,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既规定了人应当为、可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又限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造成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

③但孔子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提倡改良;把爱人之说推及于政治,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具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剥削阶级的统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劳动人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和生产发展的。

(2)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可概括为四条:有教无类思想;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思想;德才兼备的人才思想。(此问,学生可以延伸: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晌的深远性。)

①“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广大平民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联系当今教育的普及;

②在教法方面:“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

③在学习态度和方法方面,要有老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经常进行学习和温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整理编订文化典籍方面:《诗经》、《尚书》、《礼》、《易》、《乐》和《春秋》,后世称为“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经典。

(4)孔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人称孔子为圣人。

(总之,此题答案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有理,皆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