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复习试题 >> 正文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历史选择题集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
最新热门    
 
泉清鹤来:新课程学习检测3

时间:2009-10-18 17:32:20  来源:泉清鹤来
 

第三课  宋明理学

 

目标解读

儒学演进至宋明之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适应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程颢、程颐、朱熹等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道教思想及诸子之说,提出“理气论”、“心性论”;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儒学发展至理学。到了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即:“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宋明时期因此也就成为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明理学也便成为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理学和心学也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重点   掌握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

难点   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课堂大检查

一、选择题

1.(原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

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原创)读下图,在孔子庙堂设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宣公”的是(    )

A.汉武帝        

B.宋太祖        

C.唐太宗         

D.康熙帝

3.下列哪本书籍是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且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儒学的必读参考书(    ) 

A.《五经正义》  B.《四书章句集注》  C.《五经》  D.《五经注释》 

4.(原创)下列叙述不符合唐朝国学的史实的是(    )

A.学舍有400余间,学生达到3000余人 B.国学的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主要是 “五经”   

C.国学的学生,有汉族子弟,还有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的王公子弟  

D.我国古代地方教育系统也因此得以初步建立

5. (原创)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称“二程”。以下哪些观点或者主张不属于“二程” (    )

A.“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B.“人伦者,天理也”

C.“有了礼,就有了仁、义、智、信”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6.继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颢     B.程颐      C.陆九渊   D.朱熹

7.(2005年高考全国卷文综Ⅲ,1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

8.朱熹的理学内容主要有(  )

①“理气论”   ②“心即理”   ③“致良知”  ④“心性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原创)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下列哪些是“心学”的内容(  )

①“心即理也” ②“宇宙便是吾心” ③“致良知” ④“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二、材料解析题

10.(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

材料二 “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既有理,便有气;既有气,则理又在乎气之中。”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请回答:

根据三则材料,分别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理学或者心学思想。

 

 

 

 

综合二级跳

一、选择题

11.(原创)下列叙述不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佛教、道教发展情况的是(    )

A.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B.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

C.道教受儒学影响,提出既“贵儒”,又“尊道”

D.佛教也吸收了儒学的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12. (原创)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理学的代表人物(    )

 A              B                 C               D

13.(2002年高考新课程文综卷,1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的理论

14.(2005湖北八市3月模拟)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    )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        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

15.(2005年东北三校1月模拟)宋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16.(2004年株洲5月模拟)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7.(原创)在继承的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程颢、程颐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  

B.朱熹把人间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是天理的反映、

C.王阳明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D.“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二、材料解析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灭矣。先生(程颢)生千四百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斯道觉斯民。                                    

——[宋]程颐《明道先生墓表》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土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三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归纳材料中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颢思想的实质体系是什么?

(2)据材料二,说一说材料中的哲学观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此哲学观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据材料三,归纳材料主张的思想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理学”的历史影响?

三、问答题:

19.简述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的主要内容。

探究延伸

20. 课堂小型辩论会:《宋明理学的利弊》

知识坊

程门立雪

程是指宋理学家程颐,立雪是指学徒站在雪中虔诚求道。“程门立雪”的原意是说: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书载“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游酢和杨时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游酢、杨时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朱子语类》(朱子即朱熹)也有记载这个故事,该故事在宋代以后的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程颐,字正叔,他与兄长程颢都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被世人称为二程。现在,河南嵩县的程村,就是二程故里。村东还遗存有石碑一座,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村中遗存有二程祠一座,祠中有道学堂大殿和两座讲堂,“程门立雪”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而游酢便是典故的主人公之一。
  程颢、程颐在前人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哲学思想。后来,经过中国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提倡、深化,最终使二程的理学思想发展为“程朱理学”。
  由于二程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桃李遍布天下,江河南北都有程门的弟子。游酢、杨时等人都是程门的嫡传弟子,中国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则是程门的四传弟子。当时,尽管程门素以教学严厉、清苦而闻名,但前来拜师求学的人仍络绎不绝,因此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心学大师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阳明子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喜言兵事,且善射,并好学,学识渊博。他的一生行为,可以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在学术方面,他的“心学”独成一家,和程朱学派意趣迥异,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死后从祀文庙的人。他首先主张“学贵得之于心“,以“心“作为评判是非的价值标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开始对孔子偶像有所持疑,扩大了内心自我的作用。他是我国历史上极有成就的哲学家之一,他开创的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封建社会后期异端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因此,他受到很多人的崇拜。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中国近代一代枭雄蒋介石也很崇拜王阳明的,败退台湾时间把台湾草山改为阳明山。现在浙江余姚还有个阳明医院.
   同时,在我国,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为探索救国之路的孙中山都曾潜心研究过王阳明的著作,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徐特立也大加赞赏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少年时就曾读过王阳明的《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并逐句逐字做了批注,后来对王阳明的思想更是有所批判与创新,结合中国的实际,领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王阳明的学说更是漂洋过海,从古老的中国走向世界。

此外,日本一位八十三岁的高僧拄着拐杖颤悠悠地把阳明学说带回日本,没想到竟风靡一时,学者云集,还分成了不同的学派,阳明学说更是间接地为日本明治维新起了思想上的铺垫作用。高鼻子、蓝眼睛,不屑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欧美人在本世纪,也出奇地对阳明学说着了迷,竟还要远渡重洋,来拜访王阳明的故居,颇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势头。

 

  

第三课  宋明理学

课堂大检查

1.A  2.C  3.A  4.D  5.C  6.D 7.A  8.C  9.A

10.(1)“二程”(程颢、程颐):“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2)朱熹:“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气”不能分离,但“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王阳明:“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理、理外无心”。

综合二级跳

11.B  12.B  13.C  14.B  15.B 16.A  17.D

18.(1)①观点:人欲盛而天理亡,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理学思想继承孔孟思想。②实质体系: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的新儒学体系。

(2)①哲学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②根本性质:唯心主义观。(

3)①观点:通过接触事物,在体会知识的基础上体验“理”。②影响:理学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对后世科举考试影响甚大。

19.(1)程朱理学:①二程的思想:“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与万物俱生。②朱熹的思想: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心学:①“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

探究延伸

20.辩论会的设计思路: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一组为正方,阐明宋明理学的有利、有益之处;另外一组为反方,阐明宋明理学的弊端。经学生辩论后,教师进行总结。

(1)正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明宋明理学的有利、有益之处: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反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明宋明理学的弊端: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⑥其主张与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教师总结: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