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罗春旺:人民版必修三专
罗春旺:人民版古代中国
罗春旺:人民版必修二部
最新热门    
 
罗春旺:人民版必修三专题1提纲

时间:2009-10-18 17:20:43  来源:罗春旺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提纲

   

第一节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5、各国统治者争霸的需要。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学派

代表

时期

著作

主要内容

影响

早期

儒学

孔子

(创立)

春秋

①哲学政治:“仁”与“礼”的学说

②教育: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六艺教学,各种教育理论

③整编文献:六经、五经

 

 

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孟子

(继承)

战国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荀子

(丰富)

战国

《荀子》

①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

②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

③学习的最高目标是“礼”

道家

老子

春秋

《道德经》

①“道”是世界根本;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③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庄子

战国

《庄子》

①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

 

李悝

战国

《法经》

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

①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③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商鞅

战国

 

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

战国

《韩非子》

①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③在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儒学的兴起

 

 

课标要求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儒学发展的低潮

1、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①焚书:a焚书的范围;b不焚的书。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学走向低潮。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⑴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⑵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⑶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①发挥

             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②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③思想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④特点:外儒内法

3、评价(影响):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③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④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4、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

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②实质:文化专制;③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异: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③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①中央:汉武帝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②地方: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⑴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⑵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⑶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⑷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科举制

 

 

 

 

第三节  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理学创立的背景

1、儒学的困境(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隋唐)

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道教佛教的冲击

2、唐朝中后期,韩愈和李翱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的创立的先声。

①韩愈: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②李翱: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主张:①推崇尊王攘夷,认为唐朝政治的弊端是不尊重儒家的纲常伦理,把政治失败归结为思想的迷乱。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③文化上;强调“华夷之变”,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为复兴儒学创造条件)

影响:①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②理学应运而生。

 

 

二、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⑴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⑵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⑶张载: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⑷“二程”: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仁者不但能化韧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二)理学的成熟:南宋朱熹(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1、主张和成就:

⑴理气关系论:①理先于气②理离不开气 ③万物皆有理,这就是太极(客观唯心主义)

⑵理学的修养论:①以本体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②区分教育的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强调学习积累、循序渐进。③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④仁者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⑶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⑷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2、影响:⑴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⑵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⑶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

①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

②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

2、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

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4、意义:⑴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⑵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挥了儒家学说,同属于宋明理学的这一范畴。

②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③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2、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②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

四、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长幼有序,怜贫恤寡,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等)

   2、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第四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社会背景

明末清初是我国又一重要的社会在转型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社会各种矛盾尖锐。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明王朝的灭亡对士大夫阶层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亡国之痛,使他们认真反思,开始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和明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反省并著书立说。

2、经济:①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二、主要思想家及主张

思想家

生活经历

代表作

主要思想

评价

地位

李贽

闽。求学→做官→入狱

《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⑴政治观;⑵哲学观;⑶文学观;(4)伦理观

⑴反封建正统;

⑵具有民主色彩

明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

黄宗羲

参加抗清斗争,晚年隐居著书

《明夷待访录》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③提出限制君权;

④工商皆本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浙东学派创立者

顾炎武

江苏。参加抗清斗争

《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腐败;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④主张经世致用,最注重实学

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开清考据学先河。

王夫之

湘。参加抗清斗争,晚年隐居著书

《船山遗书》

⑴政治思想

⑵哲学思想

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唯物主义思想家

 

三、相关重要问题

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点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本思想,即“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⑴经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⑵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⑶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3、总结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       ②继承: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③重创:秦朝,“焚书坑儒”        ④独尊: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⑤冲击: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      ⑥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⑦改造: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⑧批判继承: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和现实意义

 ①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    

 ③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④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          

⑤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八坚持、反对)          

⑥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欢迎光临
罗春旺的博客——连城二中历史备课组

http://blog.cersp.com/userlog5/78881/archives/2007/672873.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