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周建定:说说您最近在看
宫崎市定:以水浒精说历
1976年的低级稳定 文革
最新热门    
 
周建定:我们到底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历史教材

时间:2009-10-18 17:22:05  来源:周建定
 

编者按:发布这篇文章,只为传达一种教研资讯,不代表我们赞成其中观点

我们到底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历史教材

广东博罗中学 周建定

 

    正如《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老师所说,“课改过程中的问题很多,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教材。教材是决定高中课改成败的第一道门槛。”①好的教材不但可以教育学生而且引导老师,坏的教材不但会扼杀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而且可能养成错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我们的新课标教材编的到底如何呢?据我调查,老师们对历史教材意见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

 

1.不认同专题模式

第一,学生初中没怎么学历史,并无良好通史基础,连中国古代朝代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都不知道,怎么可能胜任得了专题?第二,专题模式人为将历史割裂为政治经济文化等,违背了历史学的学科特性,并不利于将历史问题多角度阐释清楚,反而有些知识点交替出现,但没有一处详尽全面;第三,有些知识点内在联系并不强把他们放在一起,让人感觉内容编排很杂乱;第四,但凡带过旧教材高考的老师都知道,即便学生在高中学过一遍通史,又复习过一遍通史,如果单独来一轮专题史复习,学生一般也还是接受不了的(素质较好的重点学校除外)。所以后来很多老师已经不再单独搞专题复习了,而是将小专题穿插到通史复习中去。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了专题教学之不可行!第五,查诸港台海外中学历史教材,也大多是以通史为主,穿插小主题。

 

2.新课标教材面铺的更开,点更多,潜藏的历史知识更多,如果学生喜欢思考,地雷就更多

许多老师反映,现在的教材看似每一课内容几乎都少的不得了,“这样看似变简单了,实际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历史是有相承关系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肯定有前一个甚至几个事件为原因。教材删掉的东西有时侯在讲后一个知识点时要用到,提到了学生不知道,教师又得给学生补充出来。比如在讲国共合作抗日时,旧教材明确写出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情况,而新教材只提了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分两个子目录,讲台儿庄时没提什么正面不正面,而在讲百团大战时又提到是敌后战场的战役。那学生就要问台儿庄战役不是敌后战场吗?那又是什么战场?老师就得把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划分情况讲一遍。减负不成实则添乱。”“还有最近刚刚看了关于民族工业的部分,教材的编写者又假设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叫洋务运动,只是苦了鄙人不得不用一些时间来介绍有关内容。”“知识密度过大,每节叙述的知识范围差不多都相当于过去几节的内容,表面看起来篇幅短了,但是课本上从没说过、学生也不知道的知识点如同地雷一样密布,很多名词甚至是教师自己不专门查找资料都不大吃得准的。不仅没有上改变所谓的‘难、繁’,甚至远远超越了原课程,学生吃不消。”

 

3.多个版本教材对同一个历史问题表述不统一,给老师们造成困扰。

    比如: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人教说是中共三大,而岳麓说是二大;再比如对秦灭六国的顺序却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归纳起来说,人教版的观点是韩、赵、魏、楚、燕、齐;人民版的观点是韩、赵、燕、魏、楚、齐;岳麓版的观点则是韩、赵、魏、燕、楚、齐。再比如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人教版说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岳麓版说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人民版的则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诸入此类的差异,在各版本之间比比皆是。三四种互异的观点令很多中学历史教师感到茫然,他们觉得在教学中无所适从,很希望能在几种观点中辨别出一种“权威”的说法,以便在教学中贯彻和应用。

 

    4. 有些教材编写、审核不够严谨,存在硬伤,甚至自相矛盾之处。

    比如岳麓版必修一第21课:正文有"中共一大,标志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奇怪的是,就在这同一课,21课的导言部分,又明确指出五四运动是开端。这里只是略举岳麓版一例,其实其他三个版本教材都存在多少不同的硬伤。

 

    5. 教材有些说法不知道是从哪里拿来的,有什么史料依据,总之让人觉得不明不白和疑惑。

    比如岳麓版必修二第6课,“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每次讲到这里学生就会生疑发问:1720-1820年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怎么算出来的?中国古代有科学严密的经济统计吗?可靠吗?19世纪初,中国城市的居民人数真的有统计吗?……

 

6. 教材没有客观反映、评价历史,许多分析生硬、结论粗暴,有失公正,不能得到师生信服认同。

笔者曾对高一高二学生做过一次调查,有效人数233人,其中有79%学生提到这一点。应该来说,这次课改,教科书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但歪曲历史的地方仍然很多,这个最不易为人察觉,但危害却最大。至于为什么没有客观公允还原历史真相,我们不要暧昧地把所有责任推给政治体制。应该说教科书编写的严谨科学制度需要很大加强!

 

7.教材对历史问题存在肤浅的极端,绝对化。

有人说,我们的历史教材不象教材,象“两会”:批斗会和追悼会!甚至闹出笑话,比如岳麓版在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把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吹上了天,整个单元讲的都是儒家思想怎么怎么好,如何“博大精深”“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不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宝,而且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演进。在这里占据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要地位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女人裹脚,男人阉割(宦官)”等等完全被有意屏蔽;而到了第22课“新文化运动”,儒家文化又被贬成了狗屎不如,维护儒家文化的人被戴上“军阀”“帝制余孽”“复古守旧人士”的帽子,说他们是“倒行逆施 复古逆流 叫嚣 浊浪翻滚  甚嚣尘上”“蛊惑人心”“极端仇视与恐惧”。虽然我也一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没什么好感,但看到这些词语,心里也不由发寒,倍感恐怖!天啊,这哪里是新时代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啊!而且细心的老师也会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其实有很多为儒家传统文化叫冤的人并不是什么“帝制余孽”“复古守旧人士”,他们很多留学海外,学贯中西,即便是在当时也受到蔡元培、胡适、陈独秀等新派人士的尊重。比如林纾、学衡派(代表梅光迪、吴宓)、甲寅派(代表章士钊)、新儒家(代表梁漱溟、君劢、冯友兰等)。

    同一套编写班子,在同一年编的同一本书, 对待同一个东西评价前后却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真让人感触良多。

肤浅的极端,似乎态度鲜明,立场革命,在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其实不仅违反了历史的真实,而且在一些似是而非的口号式“历史规律真理”的助虐下阻滞了学生的思想向纵深方向发展,而停留在鹦鹉学舌的流利。

    也正是有感于此,笔者写了几篇课例,发表在我自己的历史风云网和广东历史教育博客,没想到很荣幸得到了魏恤民老师的鼓励和聂幼犁老师的指导,并发表在《历史教学》《中国教育部》等报刊杂志上,其中,一篇讲的是对秦始皇修长城的评价问题②,我们教材先骂人家统治暴虐,不施仁政,然后一转身又大肆歌颂长城,典型的“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这样自相矛盾的说法我们居然就这样说了这么多年,而且还在说,本来我们完全可以转换一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一下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这么矛盾的现象?有没有什么尽可能两全其美的办法……

 

    8. 教材并未真正落实三维目标。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可作为教学最主要依据的教材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这三维目标,并未有意识培养学生什么过程什么方法什么能力,有的只是在讲历史是什么样什么样的,其实还是在勾勒知识框架结构,只不过是由原来的通史结构,改为专题史结构而已。

 

    9、急于培养学生的某情感态度价值观,而罔顾史实的客观,结果适得其反,让人反感。

    比如岳麓版必修三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不厌其烦地讲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我国对彗星和哈雷彗星的记录分别比欧洲早1000多年和670多年。中国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比欧洲早800多年”“(张衡)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周髀算经》提出“勾三股四弦五”比“西方早了约500年”,教材这样做,大约是在“落实”课标提出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但效果如何呢?

    笔者在所教班级询问同学们读完这些后,有什么感受,为了避免影响学生情感态度,在提问前后我没有说任何其他话,学生们的感受大约有十多种,之后我再将其放到网上供网友自由投票表达,结果11.32%的网友觉得“我国古代文明比欧洲发达先进。作为中国人,感到很自豪、骄傲!”;11.32%的网友感到“现代远远落在西方屁股后面,对比起来感觉沮丧、悲哀”;27.36%的网友感到“反感。为什么教材讲中国古代科技喜欢动不动就说比西方早多少多少百年,人家比我们先进的却很少讲这么明确,如果您想证明它多了不起多伟大,你干嘛不具体说它厉害在哪里?!把人家拿来比,其实反映的是我们缺乏民族自信心!”

    8.49%的网友感到“鄙视,没什么值得自豪的,他们观测这些东西不过是迷信,和科学根本没关系。”12.26%的网友产生“疑问。观测这些东西的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拿来做什么用?”4.72%的网友“惊奇、好奇!那个时候没先进技术设备,有些如太阳黑子用肉眼其实是比较难观测到的,他们是怎么观测到的?”14.15%的网友 “觉得很假,怀疑。反正中国历史书很多是假的不可信,尤其是关于我们古代科技的很多是自己吹自己,证据太少!”10.38%的网友置疑“那些专家学者是怎么看懂甲骨文的?有没解读错,我看了书,大多数甲骨文字无论是字型还是字义和今天差别都非常大,他们有没可能解读错?”

    本调查详见历史风云网http://www.lsfyw.net/SPecial/bianlun/200611/6969.html

    此外,还有学生和网友评论“能这样比吗?即便承认这些都是真实的,但能和人家这样比吗?且不说我们观测这些是干嘛的,人家观测是干嘛的--我们观测到彗星记载下来就完了,人家能还研究出规律来,而且还准确预测一下次出现的时间,体现了科学理论的预见性。我们和人家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否则我们最先观测到的,为什么不是以我们中国人名字命名,却以外国人名字命名?

    还有,在人家国外命名为"哈雷彗星"体现的是对科学工作者的尊重和对科学的尊重,而我们叫"扫把星"体现的是封建迷信!”

    笔者翻阅过美国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编著的《世界历史》(学生版)和香港的《互动中国历史》(梁一鸣、叶小兵、李俊才著,文达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新理念中国历史》(杜振醉等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愈发感到我们的历史教材不是中庸,而是平庸,能力培养没落实好,知识灌输其实也没灌输好。

 

建议:

1. 不必立即废掉专题倒回通史(那样势必会在社会造成课改失败的误解),但课标应该开放教材的编写体例:可以是专题史,也可以是通史,甚至可以是案例体!只要该落实的知识点、能力等培养落实到就可以了,没必要限定人家一定是专题史嘛。那样教材编写更加百花齐放,学校和师生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喜好自主选择教材,岂不是更好?

 

2. 借鉴语文学科,编写《中学历史课外读本》可以补充一些与教材有关的趣闻轶事、不同观点、原始史料、历史谜语、历史名词概念解释等等。新课改强调学生的探究,而真实有效探究的前提之一就是获得掌握相关的史料,如果没有相关的课程资源,就让几个人在那里煞有介事地讨论,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来?现在每个学期一开始,我就将一本书30来课分下去,每人负责一课,利用baidu等上网查找本课涉及到的原始史料、趣闻轶事、不同观点、拓展阅读、历史人物图文简介,整理后上传到历史风云网相关栏目下,供其他同学阅读,同时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讲述(我每课会留5分钟给他们);如果学生预习、学习时对本课教材有什么好奇的疑问,怀疑的质问,就交由负责本课的学生上网查找答案,然后将问题和答案(如果不能找到答案也要将问题)发在历史风云网本课下面。

 

3. 重要论断应注释编写依据,依据哪些史料哪些专家的什么专著。最好每节课都附上编写本课内容时所参考的书籍和网站。既方便对此内容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也有利于潜移默化养成学生的治学严谨意识。

 

4. 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的,教材编者可以采用您最认同的,但应该同时标明其他观点及其依据。这个方面也是我们的教材特别需要加强的,不同的观点交锋最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一个问题的多元化理性思维!我们可以看到香港的《互动中国历史》(梁一鸣、叶小兵、李俊才著,文达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就故意频繁的将历史学界对一些历史问题观点争鸣交给学生。人家是初中教材都敢这么做,我们高中教材还有什么借口和理由。

 

    5. 有些问题不完全是教材本身的问题,追溯起来课程标准也有很大责任。如以一种朦胧的方式过于贬低历史知识和讲授法、历史记忆的地位,“能力、过程与方法”表述上过于简略,更没有指导通过什么过程来培养这些能力和方法。加上一些高考信息也说未来高考会淡化教材知识的考察,导致教师们在教学中思想混乱困惑,上课上着上着就惊觉自己又在搞知识灌输了,好愧疚哦。但如何有效进行能力、过程和方法培养呢又不是很知道,问专家吧,专家的话永远那么抽象永远那么完美永远那么帮不上忙,看别人吧,别人的公开课永远那么漂亮那么完美,那么“亩产万斤”的虚假。

    所以如果想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尽快重新修订课标,个人觉得课标应该学习聂幼犁老师最新的研究成果,聂老师的三维分析模式于2006年12月20日通过历史课程网给我们200来位一线教师看了,普遍感觉很惊喜,比现在的课标可操作性强很多!

关于课标的修订,本人还有一个建议: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民族主义、人文主义、国际意识”前应该加上我们历史学最应该强调的“理性的精神、独立思考的品格、追寻历史真相的勇气”!

 

    6. 系统培养学生史学方法和能力。这方面除了可以参考聂老师的三维目标思想外,还可以广泛参考港台海外的教材,比如美国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编著的《世界历史》(学生版)和香港的《互动中国历史》(梁一鸣、叶小兵、李俊才著,文达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就很系统而具体地在教材里穿插渗透了对学生能力、方法和修养品德的培养,我们可以首先看看《互动中国历史》前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分析:

      一、分析

      1将事物归类、类化。2分析历史概念的主要特质及属性。(例:周代封建制度的内涵。)3分析历史名词、概念的特定涵义。(例:汉代「西域」的涵义。)4分析事件的成因及其主次、轻重。5分析事件的结果、影响及其轻重。6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7分析资料中的主要论点、观点。8分析事件的好坏、优劣。9找出事例,支持论点。

      二、综合、比较

      1概括要点、摘取要义。2比较同类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异同。3总结时代的特点、特征。4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性。5总结历史事件的教训。

      三、批判性思维

      1区别:(1)事实与见解、观点;(2)事实与传说;(3)真与伪;(4)中肯与偏见;(5)论据与假设;(6)陈述与评论;(7)肯定性与否定性的记录、评述;(8)正面与负面的记录、评述。

      2辨识:(1)资料的性质、类别——原始资料、二手资料;(2)资料的真伪、错误(人物身分、年份、时序);(3)资料间的相互矛盾;(4)资料的不完整性、缺失;(5)文字后的隐义;(6)观点、言论背后所代表的身分、立场;(7)资料的含糊性;(8)资料的模棱两可;(9)逻辑谬误、矛盾;(10)带偏见的字眼;(11)含有价值取向的主张、言论;(12)含感情色彩的主张、言论;(13)以偏概全的论述;(14)先入为主的概念。

      3判断:(1)可信性;(2)准确性;(3)分量、重要性。

      四、评价

      1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影响和意义:深远程度、重要性。2评价个别历史因素在整体因素中的重要性和分量。3评价历史事件、人物:放在具体历史环境中作评价。4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成败、得失。

      五、解难

      1界定难题的属性。2列举难题所包含的内容及细项。3列举有助解决难题的可行方案。4比较各个可行方案的利弊,分析影响决定的客观环境因素。5作出抉择的:选出经过深思后的最佳方案。6评估效果。

      六、形象思维

      1间接感知:通过对图片、实物、文字的观察,意会其蕴含的历史内容。2还原再现:从零碎的资料,拼凑出较完整的历史事实。3形象活化:根据资料,活灵活现地描绘历史事件、人物。4感同身受:代入历史人物的角色中,设身处地认识历史。

      七、创意思维

      提出:1推论;2假设;3预见;4新论点;5质疑性问题。(例: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否将领自发的活动?)

      八、多维性思维

      1顺向思维:(1)由史实到史论;(2)由史实到概念。

      2逆向思维:(1)提出假设性的思考问题。(例:假使孙权不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当时的政治发展会怎样?)(2)为历史事件、人物翻案。(例:曹操并非一代奸雄。)

    从上表可以看出,它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分析比我们开放、全面、指导性强!更为难得的是这套教材,它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在各课题(相当于我们的单元)各节都安排了一定的引导、问题来落实以上目标,我们可以看看这套书四本书所列的“历史思维训练”的内容,比如第1册(的“历史思维训练”就包含了

      第1册 “中华民族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

      实物证史、分析出土文物、传说与史实、史实与意见、比较分析、因果关系、历史人物评价、比较及评价历史人物、以证立论、区分事实与想象、根据文物推理判断、实物证史、判断真伪对错、

      第2册3上3下

    《世界历史》除了重视培养学生历史地图的阅读能力和图片文字史料阅读辨析能力外,也特别安排了四类30项“技能训练”。

这里也特别有必要补充一下,矫枉不应过正,改变以前单纯的知识灌输是有必要的,但不能由此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离开充足的史实,所谓的能力只是虚谈,并且有可能激化青少年由于史实缺乏产生的偏执(现在的网上不是有很多青少年在赞美文革好吗?!),所以教材、教师应该理直气壮地继续好知识的传授,只是要传授得有趣、深刻、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其实我们的教材在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我们可以看到《新理念中国历史》在每单元前都安排有一个“时序线”,《世界历史》不但每单元,而且每章、每节都有一个“事件预览”,方便学生掌握本单元(章、节)所讲述历史大事件的先后顺序;《互动中国历史》每个课题后都有一个“重点温习”以结构图的方式,简练总结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结构,方便学生的温习巩固。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探究质量较高的也恰恰是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得好的学生。知识传授并没有错,我们旧的模式错就错在只有传授,而且还不允许人家有不同意见!

 

    7. 开放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中学历史教材是怎么编写出来的,这是很多老师好奇的事,甚至有老师猜测我们的编者是不是找了十多本相关著述,然后对照着复制粘贴整合出来,再弄点图片和问题插进去,最后设计下封面什么的就完事了。我相信我们的教科书编写应该不至于这么不严谨,但教材编写的过程的确应该尽可能公开化透明化,教科书是个特殊的商品,我们教师学生对它的监督不应该只是体现在最后的产品上,生产过程的监督甚至更重要。

在信息技术这么发达的今天,教科书的编写,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让更多一线老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和修改。这是完全可以做的到的,比如:设立一个网站,中学教老师、大学教授、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编写自己最擅长的那一节内容,然后上传到那个网站,接受大家的品评,对于特别好的入围作品,根据大家的评点进行修改,最后整理到教材里面去,相信这种编写模式比六七个人一套班子,四五个月弄出九本书,在教材的质量特色方面肯定要好很多!

①任世江.研究新课标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J].历史教学,2005(12).

② 详见《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3日第5版或“广东历史教育博客” http://blog.cersp.com/userlog/6353/archives/2006/9818.shtml

 

历史画网站地址:http://www.lishihua.com/

本文作者周建定老师的“历史风云网”地址:http://www.lsfyw.net/Index.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