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凤凰号”重走郑和下西
火凤凰博客:对文革调查
最新热门    
 
火凤凰博客:从历史教材某单元标题说开去

时间:2009-10-18 17:22:10  来源:本站
 

新教材,旧观念

——从历史教材某单元标题说开去

    昨日在网上偶然看到一篇崔永元写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谈他的高中历史学习的,读来让人啼笑皆非。真佩服崔氏黑色幽默,它使你在轻松一笑之后内心更加沉重。在此载录几段,共享同僚(崔永元《从标语说开去》):

    我上中学的时候,历史学得不错。我的历史李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教学有方。比如,他用彩色笔来表现历史进程,红色是革命的,黑色是反革命的,红色是进步的,黑色是退步的,红色是扬眉吐气的,黑色是灰头土脸的。除此之外,还有位置记忆,具体方式我记不太清了,只记得高考前夕我班同学可以随口告诉你正确答案在某页的什么位置。当时,我发挥了一下,把巴黎公社糊在了自己家的屋顶上,每天一睁眼就可以看一遍。高考时卷子发下来,我一眼就能发现没这道题。不管怎么说,中外历史格式化以后,被我们跌跌撞撞地记住了。

    大学上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历史知识突然不见了。后来终于意识到应试教育是专管考试的。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历史就是历史课。

    历史课上的历史因简炼而具有实用性,易背好记。比如,你记住陈胜、吴广、黄巢、洪秀全、李自成等造反农民的名字,你就知道社会由哪朝换到哪代,而“井田制”,“安史之乱”,“天朝田亩制度”不是故事是名词解释,你不用娓娓道来,只需倒背如流。年代也是要死记硬背的,条约背诵时也无需添加感情,开放多少港口,割让多少地只是个先后的技术问题。

    崔永元一直都在“实话实说”,一点也没有弄虚作假。给几位同事看了以后,大家想了想,最后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希望我们的学生以后还是不要说这样的实话为好啊~”他说的没有错,难道错在中学老师?显然不是!不想多说,不敢多想,到此搁笔,转述下文。

    现在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实施过程中了,很多突破确实开创了新课程理念的先河,如历史教材内容不再以编年体和国别体为编写体例,而是以专题史为例。这是历史教学改革中迈出的一大步。诸如此类的改革确实很多,但是在倍感欣慰之际,也发现历史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确实值得我们去深刻认识和体会。

    最近我在和高二理科班学生一道复习历史必修I,准备今年4月份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不免要给他们打打气,并告诉他们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并不是很难,不要有什么恐惧或者害怕的心理,只要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就可以在历史复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准确掌握三本历史教材的单元题目。

 

 

    在教学生复习历史的方法的同时,我也看到了教材在价值取向方面的观念较为陈旧,这里试举一例为证——人教版历史必修I第二单元题目为“列强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相信很多人(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在看到这个标题时都不会有太多的惊讶和疑惑,毕竟这是我们自上学以来就早已熟悉了的表述方法。殊不知,这种表述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它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取向,而这样的描述在西方早期史学界中很为显见,近年来的西方史学界早就抛弃了这样一种陈旧的观念,甚至有西方史学家强烈要求在对这段历史的表述中注重中国本位论,但很可惜,史学界的这种“中国中心论”已经盛行了10年之久,而我们历史新课程竟然还浑然未觉,确为憾事。

    下面就我所了解和阅读的有关这一问题(单元标题“列强的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所隐含的西方中心论)的阐述和大家共享:

    史学界所极力批驳和反对的西方中心论的三种模式主要有:

    冲击——回应模式(impact-response model):这种模式认为19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在对这段历史的解释上,采用“西方冲击——中国回应”这一公式,主要以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国内动乱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为事例而作的分析。作者认为,为纠正这种歪曲必须把19世纪的中国历史看成由若干不同层面所组成。他把这段历史分为三个层面:最外层面(即就其地理或文化含意而言,包括晚清历史中那些显然是对西方入侵作出的回应,或者是入侵产生的后果);中间层面(它所包括的历史侧面不是西方直接产物,是经由西方催化或赋予某种形式与方向的事物,如太平天国运动,同治中兴,某些自强措施,宫廷和官僚政治,排外主义和中国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矛盾等现象);最内层面(包括晚清文化与社会的最少受西方入侵影响的侧面,如本土思想、宗教、语言、生活风俗习惯等)。

    传统——近代模式(tradition-modernity):这种模式的另一面貌实是“落后与发达”、“愚昧与文明”,它的错误在于从一种来自外界的关于什么是变化?哪种变化最重要的界说来强加于中国历史之上。认为西文的近代社会将是中国的乃至全世界其它各国最终走向的蓝本。

    帝国主义模式(imperialism model):它假设中国历史本来有一种自然的或正常的发展道路,但这种道路却被帝国主义的入侵而改变。此观点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中国对传统模式的循环往复的或停滞不前的现状的突破必须靠西文帝国主义的入侵所带来的震荡。

    这三种模式在分析研究中所产生的张力,并没有完全否定它们所内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解释力,但它们确因采取了预先设定的框架来分析预先设计的问题,势必遮蔽了史学家们在研究中国真实历史中的视野。

    为了能够发现并认识中国历史的真实,并对理论研究与事实展现之间的张力得到消解或缓和,史学界正面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其特点可归纳为四点:

“(1)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中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2)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与地方历史的研究;

(3)把中国社会再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较下层社会历史(包括民间与非民间历史)的撰写;

(4)热情欢迎历史学以外诸学科(主要是社会科学,但也不限于此)中已形成的各种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它们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柯文强调指出,中国中心观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而是自七十年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趋势,是“一组趋向”,而不是“某种单一的,连贯的取向。”

 

 

    相信只要对历史哲学稍微有些认识的人都会明白:“历史的发展永远是内因占据主导作用,而外因只是起道很强的推动作用罢了”。因此,在这样一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列强的武装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这样一种表述确实是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的观点。那么,这样一种很不科学的观点为什么长时间在中国基础教育历史教材中出现呢?甚至到了新课程改革之际仍然不能被取消呢?

    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基础教育中历史教学的滞后性使然。众所周知,历史教学有别于史学研究,它需要确凿的史料证明,需要成熟完备的理论体系支撑,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圆其说。很典型的事例就是被现代史学抛弃了很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五阶段说还能在现在的历史教材中找到很大的印痕。二是“西方中心论”被取代之后,历史教材需要大变动,这是各方面人士都不想看到的。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稳定为第一要义,所以,大家都很难想象要真用“中国中心论”来取而代之,新的历史教材该怎么编写呢?!与其这么头疼,还不如什么也不动,老老实实接受这种西方价值观。再者,在教材编写者眼中,这样的历史教材对于中学教学已经足够了,或许,在他们的想象中,现在的中学生知之甚少。

    那么现在的中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和以前的学生相比,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这变化究竟能有多大呢?先试举一例来看,本学期我开设的选修课《中国历史文选导读》课堂上,一次我竟然发现全班16个同学中有4个人在看黄仁宇的书籍,而且都是他们自行购买的!当中学生的历史课外读本开始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等时,我们还能再用这么陈旧的史学观点来教学吗?

    当然,或许这样的情况只会出现在全国很少数的中学里,但是要知道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体系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历史教学目标中的关键一环。如果不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科学和理性的史学观念和价值认识,试问,我们又如何能让学生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呢?毕竟,传统的历史观点很多都是照搬前苏联史学界的(刚才一位同事还在疑惑——冷战真的是美国一手发动的吗?),很多已经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了。因此,笔者认为,历史教材应该借此新课程改革之春风进行彻底改革,建构真正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一贯性的连续不断的大历史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