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宁夏:高中教学穿新鞋考
宁夏:“百家争鸣和儒家
最新热门    
 
来新夏:编好中学历史课本之我见

时间:2009-10-18 17:23:42  来源:来新夏
 

 
     常言道,亡人国必先亡人史。足见历史教育与国家兴亡关系之重要,也足以反映出历史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国民教育重在向青少年施教,而历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通过中学历史教学而取得应有的社会效应。教学质量之高低端赖乎课本质量,因此,中学历史课本的编写历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我国,中学历史课本也屡有修改,但迄今为止所出的多种版本的中学历史课本并不能让我国的中学师生及社会各界十分满意。 

     近年时时听到改编中学历史课本的议论,但也“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最近笔者收到一份某历史专业刊物倡导讨论新教材编写问题的函件,函件中提出一条编写历史课本的原则,即“新世纪的历史课本应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应渗透新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要求史学工作者“应打破传统影响”,考虑“历史应该告诉下一代人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应该让青少年记住什么?思考什么?”这三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忝为历史工作者之一,愿在此谈谈个人的一点浅见。 

     首先,历史课本应该告诉下一代人最基本的内容是历史上的“荣”与“辱”。告诉下一代人祖国历史上有哪些光荣的业绩,遭遇到哪些屈辱的惨痛,要完整而简要地写明白,讲清楚,要充分吸取和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也要渗透时代精神。我们的时代精神就是实事求是。 

     其次,历史课本应该让青少年记住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的重大变革,同时也决不可以忘记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和民族灾难。 

     再次,历史课本应该能激发起年轻人经常思考我们的先人为何能取得如此光荣的业绩,后人应该如何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并继续发扬光大。人们更应该时时思考中国近代为什么会屈辱挨打,用丰富的历史激励青少年奋发图强,使祖国富强,巍然屹立于世界。 

     与此同时,我还收到一份新编课本试用稿中的一章,即第四章《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分四节,分别为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全章的结构内容与以往课本虽改动不大,但在各种附件的安排上,有所创新,如有章前小序,有随文插图,有原始文献的要点提示,有正文附注,有练习题,有阅读与思考的资料,有讨论题,有参考资料和论文摘要等等。我认为,所有这些对中学生开阔眼界和增加知识都有好处。这是一种很好的试验。看了之后,我在想,假如这一章让我写,我会怎样写?答案是我将严肃对待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北洋军阀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北洋军阀凭什么能建立起统治?它的建立统治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又是什么关系? 

     第二,历史是注意来龙去脉、讲因果关系的,因此不论在正文或附注上应简要介绍北洋军阀的由来。譬如小站练兵是北洋军阀的基石,又是中国近代军事制度改革的一件大事,这应该向下一代讲清楚。 

     第三,历史是讲究时间断限的,这一章既名《北洋军阀的统治》,那就应注明其统治始于何年,终于何年? 

     第四,样稿的第一节第一目《袁世凯专权》只写了政治与军事,而没有涉及袁世凯在文化专制方面的所作所为,如控制舆论、查禁报刊等,似为不足。而“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都是民初一股复辟专制主义势力昙花一现的闹剧,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样稿分别在第一、第二两节中,用了较多的文字加以叙述,似无必要。如果编者认为非写不可,不妨立“封建专制主义复辟逆流”一目,点到即止。 

     第五,历史总是由两个方面组成,有压迫就有反压迫,有侵略就有反侵略,有卖国就有爱国。而这份样稿只见军阀统治的建立,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不见社会公众的反军阀统治、反侵略、反卖国的爱国运动等人民群众在历史舞台上的踪迹,也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第六,这份样稿附入某些研究成果,可以让中学生扩大知识领域,是一种改进;但所引论文距今几近十年,似嫌陈旧。如果能引用最新资料,将更增时代感;如果引用有争议的双方论文则对引起中学生思考问题、启发思路更有意义。 

     当然,品味美食与下厨烹饪是两回事,前者易而后者难。在他人努力编写好的几节教材前指指点点,比较容易。如果让我来写,也未必能写得很好,要让人人满意就更难。因此,我在此只是把读后所感,写出来供有意改编中学历史课本者参考而已,倘能对中学历史课本的改写起到一点促动作用,也就感到欣慰了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