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王家范:感受历史智慧是
最新热门    
 
王家范:大一统并非自古就是——兼谈历史教材的陈旧滞后

时间:2009-10-18 17:23:55  来源:王家范
 

大一统并非自古就是——兼谈历史教材的陈旧滞后
              作者:王家范


   历史学走出象牙之塔,为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接纳,始终老大难。大中学历史教材却像是个例外。不经意中,它已经独领了该专业出版风骚五十余年。中学历史教材更以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法定发行量,在史学类出版物中称王称霸。它们不仅为出版社带来了可观的赢利,也成了历史学通向社会惟一最为宽广的"世纪大道"。

  编写历史教材在传统的眼光里未必能成名成家,却至关成长中一代新人的人文历史素养,还可能影响未来民族人格的塑造,事体非小。遗憾的是,就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出版天地里,教材内容陈旧滞后情况的严重,已经到了为广大使用者难以继续容忍的地步。

  这里只想说说我比较熟悉的中国史教材。有一现象见怪不怪,近乎荒诞。无论大学还是中学的中国史教材,开首都千篇一律地写道:"几百万年前,我们的先民早已繁衍生息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却从不解释我们的祖国何以称"中国"?按理这是国史教材开宗明义不能不说的,正如对初学历史者总得先解释"历史是什么"一样。然而,我曾尝试询问过各个等级的历史专业学子,包括部分博士生,他们多数都瞠目结舌,不无困窘答曰:教科书上没有,老师也没有讲过。中国人学中国历史,却不知道"中国"一词的历史由来,算不算历史教育的悲哀?

  初学者或许不知,在这一荒诞的背后,隐瞒了一项重大的历史真相:中国并非如旧史书所说,自古天下就一统于"三王五帝"。依据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大量发现,现在已经可以确认,在远古时代,中国各地域所创造的文化,正如满天星斗,多中心、多色彩。进至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在中国大地上,更是"方邦"林立,八方雄起,呈现出一派对峙竞争、相互影响的生动活泼局面。由于辽西红山文化、东南良渚文化乃至正在进一步揭开秘密的四川三星堆文化前身等等重大发现,"天下万国"的轮廓依稀可辨,诸多聚落、古国部邑不断破土重现,东南西北文化的精彩丝毫不逊色于一向被认为"中国中心"的中原。即使到了商、周,开始将其所雄踞的都城称之为"中国",最多也只是标志他们具有联盟"共主"的突出地位;与商、周部族关系或密或疏、甚或不知其所在的"四方",方国众多,各有自主的管理权力,也各有自己的"中心"(都城)。我国先民正是从远古至上古漫长的岁月里,经历长期的冲突与整合、分合与合分的历史运动洗礼(这是人类学上难得的最佳社会生态环境),大得益于辽阔土地上文化多元一体、八方共融的格局,九九归一的华夏文明从"轴心时代"起,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世界主要文明之一,才不致被看作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什么"自古就是……",本来就是中国进入帝国时代前后才开始被刻意演绎并逐渐凝固起来的意识形态产物,并非真的历史。有关三王五帝一脉相承、夏商周大一统的诸多神话传说,无可避免地受到当年帝国一统宣传的多次主观污染(顾颉刚先生则称之为"层累地造成"),亦早为前贤于20世纪之初揭穿历史作伪的由来。奇怪的是百年过去,却依然而故我;考古发现的事实无可辩驳摆在面前,编写者可以熟视而无睹。历史教科书对汉唐、宋元、明清的王朝疆域无不清楚标明,唯独对商、周实际管辖的疆域却讳莫如深,故意蒙混,不有点像"此地无银三百两"?明明实行宗法制度、封邦建国的西周,一定要冠以奴隶制统一王朝不伦不类的帽子,又何以如此固执,"五十年一贯"而不思求真更新?

  再如隋、唐皇族血统出于胡汉混合,寅恪先生发明在前,教材却一字不提,若有难言之隐不能告人似的,亦是一怪。实际上,此事决非仅仅是李唐皇族正身明验的问题,更关涉魏晋南北朝长期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始终伴随有极为活跃的民族融合,分合相伴而进,犹如滚雪球。试想没有三百来年的民族融合,在两汉统治衰败之后,继以少数民族勇于进取精神的注入,大唐时期怎么可能出现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活泼景象?类似的事例甚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列。

  众所周知,历史教材好编也难编。仅仅为了在白纸上批量生产出可以计酬的铅字,当然容易,但毕竟有负学人的良知。真要编好一部教材确乎艰难。不眼观四周(各相关领域),耳听八方(各相关学科),知识上博通周瞻不够,总免不了捉襟见肘、时有疏讹。因此,凡见到对现有教材纠谬捉错的新闻,因世上终究有认真者而略感欣慰,但不期然也会动几分恻隐之心(讳疾忌医、闻过饰非者则例外)。然而,出于惰性或莫名的怯懦,拒绝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味保守旧的观念和旧的成见,不思改革前进,失却了那种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只问真伪,不计利害的科学求真精神,岂一个"懒"字可以了断?夜半人静,能不对千万学子问心有愧?在我看来,编写者如若不能彻底克服守旧自闭、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教材的改革就难有真正的突破。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