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研究 >> 正文
孟易旭:课程资源开发改
姚丹旭:李惠军专业发展
最新热门    
 
陈韶旭:历史教科书定位公民教育

时间:2009-10-18 17:25:18  来源:陈韶旭
 

历史教科书定位公民教育

《文汇报》记者陈韶旭 报道

  记者获悉,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审定出台,根据该标准而新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已经在全国部分省区试用了半个学期。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冲破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首次定位公民教育而非专业教育,适应初中生的认知能力。
  此次实验教材的编写采取一个标准、多个版本的形式,由华东师大、北京师大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编写,日后待正式推行时由全国各省区自行选择,形成竞争机制。华东师大版主编王斯德和副主编王家范教授昨天告诉记者,新教材删简更新了旧教学大纲中“繁、难、偏、旧”内容达40%,取而代之以大量图片等感性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如过去初中生比较难懂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五种社会历史形态的划分,新教材中已不再作要求。
  近年来历史学发展迅速,新观点、新成果不断涌现,原有中学历史教材已经不再适应教学需要。大批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普遍反映,喜欢历史,却不喜欢读历史教科书,历史课的内容背过就忘记,历史课所起到的作用大打折扣。
  两位教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方面,首先是过去历史课程的定位是为了升学,
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结果导致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成了大学教材的浓缩本。其次是“历史就应该讲故事”,但原来教材中过于偏重概念,忽略了某些应该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比较枯燥。第三是教授过程采取灌输的方式,一堂课教师把这么多概念向学生讲完就已经差不多了,更不要提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了。
  翻阅新的初中(7年级·上)历史教材,记者发现变化非常大。从表述方式上来看,分成大字和小字分别印刷。所谓大字就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考试内容,也就是必须学习的内容。而小字则是对历史知识的解释、分析、补充,十分具体和感性。整本教材近约64000字,大字33000左右,小字31000左右,其中插图有200多幅,内容包括文物、人物、景观、示意图、图表等等感性内容,超过了过去任何一本历史教材。
  从内容上看也有很多新意。比如介绍古代史早期“文化遗址,满天星斗”,融人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来源的观点。又如教学生全面认识统一和分裂的影响。对于东汉后隋唐前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300多年的分裂期,王家范教授说,新的教材把这一段定义为“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民族大融合以及经济的恢复发展,特别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为中国历史注入新鲜血液,促使隋唐社会气象焕然一新”。此外,新教材还大量增加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内容,让学生与历史拉近距离。
  记者还发现,新教材打破了传统教材单一思维的定势。比如在思考题中让学生分析,大禹治水用疏成功而鲧用堵失败,是不是说疏就一定比堵好?学生能在思考中培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正确思维方法,避免了非此即彼的片面性。

《文汇报》2001年12月7日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