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材资源 >> 正文
周振鹤:奥斯威辛只能震
浅论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葛剑雄亚洲为什么没有奥
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导演、
最新热门    
 
“奥斯曼帝国、封建制度”教学资源

时间:2009-10-18 17:26:29  来源:朋朋博客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政权、对外扩张、占领君士坦丁堡直至走向衰落的基本历史进程。

理解奥斯曼土耳其迅速扩张的原因。理解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在历史上影响。

技能:

根据要求列举同一类别的历史事实。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历史事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范畴,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从不同历史条件、不同历史阶段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确立人类社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的观念,谴责延缓或阻滞历史潮流的行为。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奥斯曼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比较本课与第10课地图,观察它们有哪些共同的区域,哪些不同的区域。

(提示:指导学生重点观察欧洲部分。阿拉伯帝国的欧洲部分主要在伊比利亚半岛,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主要在巴尔干半岛。)

 

(二)练习与测评

 

1.奥斯曼国家是什么时候独立的?什么时候迁都君士坦丁堡?为什么能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1299年独立建国;1457年,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土耳其从一个部落迅速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其原因须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

主观上:①新生产方式的活力。立国前后,奥斯曼土耳其在周边先进制度影响下,氏族制度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军事制度刚刚建立,具有一定活力。②对外扩张的内驱力。内部分化带来的矛盾,奥斯曼人热衷对外扩张,摆脱困境。③正确的外交策略。对突厥和蒙古取守势,集中进攻拜占庭帝国。

客观上:周边国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国至15世纪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且统治阶级内部派别斗争激烈,人心涣散,奥斯曼土耳其攻灭君士坦丁堡。并先后占领蒙古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成为地跨欧亚非大帝国。

 

 2.奥斯曼帝国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请你再列举个这一类国家。

﹡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

 

附:本课图文出处

1  奥斯曼一世像

——郭豫斌:《宗教之旅》,北京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2  奥斯曼军队大胜欧洲骑士十字军

——《人类文明史图鉴-灾难的年代》(12),第66页

3  君士坦丁堡一角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288页

4  奥斯曼精锐部队的将官

——《人类文明史图鉴-欧洲的转折》(14),第121页

5  地图(奥斯曼帝国疆域图,130×79)自制

 

 

 

第12课  封建制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法兰克王国是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日耳曼国家;查理·马特实行“采邑改革”;西欧封建制度产生至确立的时间;英、法等级代表会议召开的时间。

理解西欧封建制度形成、发展的原因和农奴劳动、地租剥削的基本经济特征。理解等级君主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以时间、空间为纬度,以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为类别,用图表的方式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运用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时代特征的视角,解释历史事件特征、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由当时、当地的具体历史状况发展而形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使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上图所描绘的历史事件(克洛维率三千亲兵皈依基督教)发生在哪一年?这件事对法兰克王国封建制度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件事发生于496年。此后,基督教会成为法兰克王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二)练习与测评

 

1.在空格或括号内填写适当的内容: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从( 6 )世纪下半叶至( 11 )世纪前后

封建制形成的因素

生产方式与阶级关系

封建等级制

两大因素

具体表现

领主

农   奴

(国王)

(公爵 侯爵 伯爵 )

(子爵 男爵)

(骑士)

日耳曼因素

氏族制

克洛维及其亲兵

失去土地的法兰克

自由农民

罗马因素

隶农制

世俗贵族

隶农

基督教会贵族

 

2.什么叫等级君主制?为什么英、法两国都先后实行等级君主制?

(1)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在等级君主制阶段,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2)13世纪,英国国王与贵族矛盾激化,以西门·孟福尔为代表的贵族取得军事胜利,召开等级会议以限制王权。13世纪末、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征税问题与教会发生矛盾,为取得广泛的支持,召开三级会议。

虽然,英法两国召开等级会议的直接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大背景是一致的:13世纪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封建君主与贵族、与教会有勾结也有矛盾,始终未能实现中央集权。随着城市的兴起,在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一定的变化。国王与市民结成联盟,以反对封建割据势力。

 

(三)探索与争鸣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对法兰克王国封建等级制度的描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所反映的封建等级关系?

 

封建等级制建立在采邑制基础之上。国王分封土地给臣属,接受分封者尽服兵役等义务。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国王居于最上层,其下依次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骑士位于底层。

在这一制度下,各级封建主只服从自己的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只能控制直接附属于自己的部分贵族。封建等级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制度导致西欧实际上处于分裂割据的状况。

 

附:本课图文出处

1  地图(法兰克王国分裂图,79×97)自制

2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罗伯茨:《世界文明通史》第4卷(传统各异的时代),第129页

3  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教材再绘制

4  巴黎圣母院(法国首次三级会议举行地)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301页

 

 

 

 

第13课  王权与教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加洛林王朝建立、丕平献土和查理加冕称帝等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知道卡诺莎觐见、阿维尼翁之囚等王权与教权互相争斗的典型史事。

理解西欧以教权与王权互相依存,互为依存为基本特点的统治形式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理解西欧教权与王权互相争斗,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原因和发展趋势。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从图片、历史文献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学习通过典型事例透视社会基本状况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君权神授”等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而制造的理论依据,历史地认识它的本质和局限。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上帝、教皇和皇帝》图略)请分析,宝剑象征着什么权力?钥匙象征着什么权力?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宝剑象征着世俗权力,钥匙象征着宗教权力。这幅图片反映西欧封建统治的特征,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互相支持,共同统治西欧并且将这种权力归之于上帝所授予。

(其他解释,言之有理的都应鼓励。)

 

(二)文献选读

 

(格列高利七世1075年敕令片段略)这一敕令所规定的王权与教权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能形成这种关系?

 

关系:教权源自上帝,教权至上,教权统治王权。

原因:11世纪,西欧的封建国家,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处于分裂割据局面,君主的实际权力有限。而教权则能运用宗教力量,利用世俗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统治教区内全体教民。当时,教皇不仅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而且,教权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三)练习与测评

 

1.西欧封建社会的王权与教权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各起了什么作用?

王权对西欧臣民实行世俗的统治,教权对西欧教民实行精神统治。

 

2.西欧封建社会的王权与教权既互相依存又互相争斗,请说明这种关系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第一阶段,从公元5世纪开始,王权与教权关系密切,各有所得。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普遍处于混乱状态,496年,克洛维受洗,使教会成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王权与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统治的局面逐渐形成。

第二阶段,从11世纪开始,教权权势膨胀,世俗权力软弱涣散,教会强调教权至上,王权企图限制教权势力扩张。典型事例是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主教授职权之争,导致“卡诺莎觐见”。表明教权势力不断增强。

第三阶段,从13世纪末叶开始,英法等国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加强,教权由盛而衰。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四)探索与争鸣

 

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导致“卡诺莎觐见”;1302年,卜尼法斯八世发表更强硬的通谕却导致“阿维尼翁之囚”。为什么同一主题的两个文件引起两种绝然不同的结果?这反映出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呈现什么趋势?

因为时代背景不一样。

11世纪,西欧处于四分五裂的封建割据状态,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始终未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实际权力有限。而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所以,当德王亨利四世抵制格列高利七世的有关命令,格列高利七世可以利用德国国内的部分大封建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的对峙,迫使亨利四世就范,导致“卡诺莎觐见”。

13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惨败而宣告结束,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与此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的中央政府权力则逐步得到加强。1302年,法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取得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加强王权。法王腓力四世断然软禁卜尼法斯八世。此后的阿维尼翁之囚成为教权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点。

上述史实反映,西欧教权与王权力量的消长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王权逐渐加强,教权急剧衰落的趋势。

 

附:本课图文出处

1  查理大帝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277页

2  上帝、教皇和皇帝

——罗伯茨:《世界文明通史-远东与新欧洲》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96页

3  格列高利七世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301页

4  阿维尼翁之囚期间的教廷总部

——罗伯茨:《世界文明通史-远东与新欧洲》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04页

5  格列高利七世1075年敕令(片段)

 

——《中世纪历史文献选读》,恩斯特·F汉德森编。转引

 

自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大象出版社,第311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