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吴萌博客:徐晓华老师迎
最新热门    
 
徐晓佳:历史课堂上的两件小事

时间:2009-10-18 17:03:06  来源:徐晓佳
 

历 史 课 堂 上 的 两 件 小 事

 

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

 

徐晓佳

 


在我将近四年的新教材历史教学中,经常在课堂上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两个发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故事谈谈感想。

 

[故事一]

在讲必修一政治史的时候,提到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几次会议,国民党在1939年1月召开过五届五中全会, 1946又召开六届二中全会,很多学生就对几届几中全会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后来在讲到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这个时候有些学生就已经有点糊涂了。后来提到1958年国民建设出现左倾错误,召开八届二次会议,很多学生就在下面小声嘀咕:“是不是八届二中全会啊?”。最后出现是在祖国统一的潮流中提到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使得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为我国的国策。有个学生直接就问:“为什么一会是几届几中全会,一会是几届几次会议?”其他学生纷纷点头。当时在课堂上,由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充分准备,所以我只是解释了几届几次会议是怎么一回事,但学生显然不够满意,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想起政治必修一的学习中有关于制度的问题很多,当时听课的时候也听过关于政治建构的内容,所以我干脆把这布置成一个作业,让学生结合政治必修一的内容回去通过多方面渠道查找这方面内容。第二天的历史课专门拿出一刻钟的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搜集成果,当然,我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最后的总结是这样的:


1、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名称是中国共产党第N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N大”。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会议名称是:中国共产党第N届中央委员会第N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N届N中全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N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N次全体会议,简称人大“N届N次会议”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名称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N届全国委员会第N次会议,简称政协“N届N次会议”。 “届”和“次”都是量词,都按次序排列。“届”指定期的会议;“次”指序号的排列,如第一次会议、第二次会议等。在表述会议名称时,“届”在前,“次”在后,而“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全”是全体的意思,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指中共十一大的党代表选出的全体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三次中央委员会议。


这些问题研究完之后,提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平时说的两会是哪两会?(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引发大家对政治内容的关注以及对现在的政治生活提高兴趣。还有利于历史和政治两门学科的学习。


[故事二]


  
在讲必修一讲古罗马的政体演变过程中,提到了元首制。我提醒大家注意的创始人屋大维的图片,结果有的学生小声笑着说他的衣服是什么材料的啊,褶皱那么多,这个时候我突然想到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看到这样一则材料:屋大维的上一任领导人凯撒在公元前73年的一天穿了一件丝绸制作的衣服进入元老院,结果引起了轰动。我把这个故事讲完了,学生都显得很好奇,

我顺水推舟问了几个问题:

①恺撒和屋大维生活的时代正好是中国的哪个朝代?

②恺撒身上穿的衣服有可能是通过什么途径买到的?

③古罗马在中国的古称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回忆起西汉、汉武帝、丝绸之路、张骞凿空、大秦等历史名词,从而加强中西方历史的比较。本来很枯燥的世界古代史内容,通过和中国古代史 的联系有机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加强历史纵横联系,提高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我的心得是:

1、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打断、扑灭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没人再举手,没人再想说。思想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师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解决学生突发问题的办法贵在教师的引导,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方式,加强对相似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并通过提供材料和途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自我搜集材料,认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在历史课上的积极性。

2、 教师一定要在课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的时候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哪些问题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扰,哪些问题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发挥。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或者偏见的时候适当的补充相关知识并提出延伸性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3、 在布置给学生准备搜集材料的同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以免认识问题过于单一,另外当学生作好展示后,教师要努力整理成体系的东西,并可就此提出更深入的问题看学生明白了多少,特别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唯有如此,师生才能共同进步。
      

总之,我们要明确一个理念: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过去只把学生作为主体,把教师作为主导,造成了教师主体的闲置,忽略了教师的主体性,也就忽略了教师的能动性,这是一种观念的误区。理想的教育教学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教育的主体(教师)交互作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正确引导,教师的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在教学活动中要把学生引导到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要让学生对教育活动有实质性的参与。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