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野鸭子博客:关于历史探
程晓波博客:做粗暴的法
枫叶博客:小议历史“学
李清博客:听历史课有感
刘德心:博客应用于历史
我对历史博客班的思考
兰辉博客:新课程高二历
困惑着博客:1——5课学
最新热门    
 
吴萌博客:徐晓华老师迎接挑战

时间:2009-10-18 17:17:39  来源:吴萌
 

 

 

 

徐晓华这个人很特别:一是着装特别,神气十足,不管是谁走在她的身边,立刻就会“降级”而成为她的下属,她俨然一幅老板的派头;二是说话特别,好好的话一经她用东北腔说出来,就变得很幽默,令人忍俊不禁;三是性格特别,直爽、干脆、仗义、胆大。

 

她的专业背景是政治学。2001年课改一开始就被学校安排来教历史与社会。记得培训的第一天,她对我说:“老师,我是教政治的,真怕教不了历史与社会。”我说:“没事,我也是第一次接触这门课,咱们一起干吧!” 据她跟别人说,就是我的这句话让她心里暖暖的,下定了教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决心。刚开始,她的课还有点找不到感觉,但她没有退缩,认真地啃我送给她的大学历史教材,带领全组老师积极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渐渐地她的课上得很受学生的欢迎,并发表了多篇案例和论文,其中有一篇论文还获得深圳市论文比赛一等奖。

 

她上课的特点是亲和力很强,一班学生被她一口一个“孩子们”地“忽悠”既兴奋又认真,很少有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作为非历史专业的教师,她特别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她还非常虚心地向历史或地理教师请教,加强和其他学校的联系,交流复习考试的资料。南山实验学校的历史与社会教研组在她的带领下,做出了很多成绩。

 

附:徐晓华两篇文章

如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徐晓华

   新课程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新变化,在新课程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或朋友,而不是发号施令的奖惩官,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重要的是以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求为出发点,创设积极丰富的教学情境,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为此,《历史与社会》课力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三维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第一位,做为本科教学的切入点,要求教师创设积极丰富的教学情境,以实现本学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格公民的总目标。

   如何才能创设出积极丰富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目标呢?我认为在以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要为出发点,在师生关系和谐、符合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完成教学目标、给学生留有发挥其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具有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的前提下,采用设境激情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创设出积极丰富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目标。

   设境激情,即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像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想象进入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网络整合情境。教学目标 正是在积极丰富的教学情境中实现的。结合我在《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实践,现阐述如下:

 

 

1、生活展现情境

在解决七年级(上)第九课中“认识多样化社区”这个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在学生了解了教材中介绍的华西村、中关村、南京路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参观了与之相似的龙岗布吉镇、科技园的华为、市内的东门商业街。典型的场景参观,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社区和社区生活的理解,更引发了学生对所在社区的热爱。通过典型社区与教材上介绍的三个社区的对比,还激发了学生为所在社区发展献计献策的热情和愿望,他们撰写的“社区调查报告”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参用价值。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

在学习八年级(下)第一课“鸦片战争”时,我组织学生参观蛇口赤湾的炮台、林则徐纪念碑,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虎门硝烟”的壮举,爱国之情由然而生,不仅掌握了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点,也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实物演示情境

在讲授七年级(上)第三课中的“我的民族魂”时,首先,我请学生把收集来的各民族的实物(如:服装、工艺品等)布置在教室的四周,把一张放大的中华民族分布图挂在黑板上作为背景图,让学生拿着各民族的实物,找到该民族在地图上相应的位置,展开联想,介绍这个民族的自然情况、生产劳动、风土民情……使学生自觉生发强烈的热爱民族文化,崇尚中华民族精神,热爱我们国家的情感。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联想和表达能力。

在讲授七年级(上)第十二课“传媒的力量”时,我把近期的特区报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请他们分组汇总报纸上的信息,从而在总结出传媒的功能、作用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搜寻信息、分析总结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八年级(上)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的学习中,我通过请学生传看、观察中国旧时妇女所穿的“小鞋”这一实物的基础上,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缠足”

这一中国古代汉族妇女保受摧残的事实,使学生了解了她们悲惨的处境、低下的地位,对从中涌现出的杰出妇女更加热爱、崇敬。

 

3、图画再现情境

第四课“社会的细胞”,是让学生认识家庭,了解家庭生活和家庭成员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家庭,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但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要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基本关系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利用教材第十七页的插图,把它放大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后,看图解释,最后我再做必要的补充、讲解,就这样生动、有趣的解释了“五福”、“九族”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请每位同学自绘了家庭成员结构图,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树型的、房型的、表挂式的、心型的……,并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讲解自己的图,使学生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题,并从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家庭的情感,和识图、析图、绘图表达观点的能力。

第七册(下)第六单元“可持续发展”是本册教材的落脚点,因而第十四课“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弄清这种思想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首先把“当大山挡住去路” 三幅一组的放大图展示给学生, 此图体现了从古到今人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呈现出的自然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人地协调论的不同情境。请学生观察并说明当大山挡住去路时,不同时代的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并进一步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通过各抒己见的讨论,水到渠成地引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音像渲染情境

  在学习第三课中“我的民族魂”时,当讲到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各民族都为其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时。我和学生们欣赏了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MTV;在学习“我的祖国”中关于中国有广袤的国土,是我们世代居住的美丽家园时,我们师生吟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阔”;在学习第五课中“我爱我家”时,我们随着满文军的MTV一起动情地唱起《懂你》;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五课“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第十六课“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中,我给学生播放了《丝路花雨》、《西游记》的影像片段……。这些都促使学生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对祖国、历史、民族、家庭的学习探究中,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增强了相应能力,对爱人民,爱祖国,爱家庭,爱我国悠久的历史的情感培养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选取的乐曲与教材在基调、意境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5.表演体会情境

    在第五课“代际之间”、第七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我都采用了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的形式,还举办了一次全年级的《同学们之间的故事》小品比赛的主题活动。这些都很自然地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内心体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理解、尊敬长辈,关爱家庭、学校、老师、同学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以及合作协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人类生生不息之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尤为关键。八年级上第八课“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正是对学生进行改革创新教育的极好契机。运用角色扮演,在学习“商鞅办法”一节时,我请学生分两组分别扮演以商鞅为首的改革派和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守旧派,就是否变法展开了唇枪舌战;在学习王安石变法一节时,我把“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表(包括变法内容的名称、背景、具体内容、目的)呈现给学生。请他们分四组分别扮演宋神宗、王安石、北宋农民、北宋的大官僚地主。从特定的角色了解了这二次中国古代史上的伟大改革,理解二位改革家悲剧的命运,珍惜今天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也培养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6.想象进入情境

   七年级(上)第一课“人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我首先在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而成的“我的人类起源观”进行交流的基础上,把教材第十页的两幅插图和《中国历史》人教版第一册的彩图“北京人的生活”放大,展示给学生,并配以原始森林中猛兽嚎啸的音带,让学生想象猿人的一天是怎么样渡过的,最后写出一篇以《猿人的一天》为题的想象短文。学生通过在想象的世界中遨游,得出了猿人的一天是在于自然、猛兽生死搏斗、艰辛劳动中渡过的结论,使学生曾强了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热爱劳动、拼搏进取的意识。

有时依据内容连续运用同一种方法,所获得的教学效果更佳。七年级上第二课“我在社会中成长”的落脚点在人的成长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人的社会过程。为此,我一方面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另一方面利用在第一课学习中同学们对原始蛮荒景象的感知,再次运用了想象进入情境的方法。我请学生闭上眼睛,放松身体,进入静息,展开想象的翅膀,假定自己是一个置身于蛮荒的没有人烟的地方的人,去感受、体验一下角色的心境,并重放了第一课教学时所用的音带……..。经过约5分钟的体验,学生们开始交流他们的体验,最终一致得出个人离不开社会的结论,为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较抽象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7.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描述的六种设境激情的方法都或多或少离不开语言描绘,尤其对七年级以上的学生,年龄的增长,使单纯地运用语言描绘带入情境的方法的使用日益增多。第五课中的“我爱我家”其内容主要是介绍家庭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开篇我就声情并茂地朗读、讲解了白居易的《燕诗》。在学生们被我的语言描绘带入“老燕子”和“小燕子”情感纠葛的情境中后,我请学生们谈谈对诗中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学生们几乎对诗的每一句都谈了感受,有的学生讲到自己对不起父母的艰辛时,还流下了悔悟的眼泪;有的学生讲到与故乡的爷爷、奶奶分手时那难舍的情景时,表示自己长0大后一定“常回家看看”,我们还情不自禁地场唱起了这首歌。同学们一致表示,要珍惜父母的爱,孝敬他们,担负起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在八年级(上)第十二课“中国古代士人”中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一节等处,这种方法的运用都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8.网络融合情境

上面介绍的几种设境激情,创设积极丰富的教学情境的方法并不一定都是孤立运用的,在实践中,可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融合运用,其中网络是融合多种设境激情方式的较好的途径。

 八年级(下)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关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一处我便运用了这钟方法。课前我把本课“活动区”的要求布置成预备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开展应该建圆明园遗址公园还是重建圆明园的讨论。”课一开始我便利用http://edu.ocac.gov.tw/vod/vod c.asp?vod=20 29网址.给学生播放了关于圆明园的录象片。播完后,我请学生根据他们贮备的资料说明:1.圆明园为什么称为“万园之园”?2.圆明园大劫难。3.是重建圆明园,还是修建圆明园遗址公园?学生们有的绘声绘色地朗读了相关的文字资料、有的慷慨悲愤地讲述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有的展示了搜集的相关画片、还有的通过多媒体播放了自制的相关课件。尤其围绕第三个问题,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精彩的演说词不时博得热烈的掌声。虽已下课,但学生们探究的热情未减分毫。最后,我请学生们通过网上邮址继续开展同学间、师生间的探究、讨论。

 新课程改革是一条布满荆棘的不平之路,只要我们不辍开拓,定会辟出一条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康庄大道。

 

 

课程新中的情感培养

徐晓华

新教材《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文科课程,人文性是其首要特征,培养人文素养是其基本理念之一,因而情感的培养是本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和切入点。“9、11”事件发生后,更证明了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那么怎样在本教材使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下面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倾心引情

倾心引情的前提必须是自身有情。在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以生为本,善于换位,将心比心,这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前提。

第八课学习化社会,是从社会的要求和发展的变化谈教育,使学生成为终生教育的实践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它,首先要使学生对教育和学习活动持积极态度。而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原因,在部分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我课前的无记名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简单的说教,容易造成恶化和逆反。对此,我首先真诚的向学生们揭示了我从喜欢学习到厌恶学习,被迫学习,以及至今的渴望继续学习的曲折心路历程,使学生被我的真诚、理解所感动。继而我又把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学生们面对的现实和将来让学生切实感到终身学习的可能和必要。我的真情引发了学生们的热情,同学们积极热烈的讨论,拟订了自己的学习目标,纷纷表示要做终身学习的实践者。

设境激情

教学既要有热情,又还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在新课程培养学生情感方面,我用了设境激情的方法:即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想象进入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1.生活展现情境

在解决第九课中“认识多样化社区”这个教学的重点、难点时,在学生了解了教材中介绍的华西村、中关村、南京路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参观了与之相似的龙岗布吉镇、科技园的华为、市内的东门商业街。典型的场景参观,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社区和社区生活的理解,更引发了学生对所在社区的热爱。通过典型社区与教材上介绍的三个社区的对比,还激发了学生为所在社区发展献计献策的热情和愿望,他们撰写的“社区调查报告”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参用价值。

2.实物演示情境

在讲授第三课中的“我的民族魂”时,首先,我请学生们把收集的各民族的实物(如:服装、工艺品等)布置在教室的四周,把一张放大的中华民族分布图挂在黑板上做为背景图,让学生拿着各民族的实物,找到该民族在地图上相应的位置,展开联想,介绍这个民族的自然情况、生产劳动、风土人情……,使学生自觉生发强烈的热爱民族文化,崇尚中华民族精神,热爱我们国家的情感。

3.图画再现情境

第四课“社会的细胞”,是让学生认识家庭,了解家庭生活和家庭成员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家庭,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但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要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基本关系还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利用教材第十七页的插图,把他放大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后,看图解释,最后我再做必要的补充、讲解,就这样生动、有趣的讲解了“五福”、“九族”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请每位同学自绘了家庭成员结构图,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树型的、房型的、表挂式的、心型的……,并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讲解自己的图,使学生很轻松的突破了这个难题,并从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家庭的情感。

 

4.音乐渲染情境

在学习第三课中“我的民族魂”时,当讲到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各民族都为其形成、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时,我和学生们欣赏了宋祖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MTV;在学习“我的祖国”中关于中国有广袤的国土,是我们世代居住的美丽家园时,我们师生吟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阔”;在学习第五课中“我爱我家”时,我们随满文军的MTV一起动情地唱起《懂你》……这些都对学生爱人民、爱祖国、爱家庭的情感培养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选取的乐曲与教材在基调、意境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

5.表演体会情境

在第五课“代际之间”、第七课“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第十三课“正确

对待传媒”,我都采用了学生自编自演小品的形式,还举办了一次全年级的《同学之间的故事》小品比赛的主题活动,这些都很自然地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内心体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理解、尊敬长辈,关爱家庭、学校、老师、同学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传媒的正确认识。

6.想象进入情境

第一课中“人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我首先在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

理形成的“我的人类起源观”进行交流的基础上,把教材第十页的两幅插图和《中国历史》人教版第一册的彩图“北京人的生活”放大,展示给学生,并配以原始森林中猛兽嚎啸的音带,让学生想象猿人的一天是怎样渡过的,最后写出一篇以《猿人的一天》为题的想象短文。学生通过在想象的世界中遨游,得出了猿人的一天是在与自然、猛兽生死搏斗、艰辛劳动中渡过的结论,使学生增强了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热爱劳动、拼搏进取的意识。

7.语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的六种设境激情的方法都或多或少地离不开语言描绘,尤其对七年

级以上的学生,年龄的增长,使单纯地运用语言捞绘带入情境,激发感情的方法的使用日益增多,第五课中的“我爱我家”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家庭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开篇我就声情并茂地朗读、讲解了白居易的《燕诗》。在学生们被我的语言描绘带入“老燕子”和“小燕子”情感纠葛的情境中后,我请学生们谈谈对诗中感触最深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学生们几乎对诗的每一句都谈了感受,有的学生讲到自己对不起父母的艰辛时,还流下了悔悟的眼泪;有的学生讲到与故乡的爷爷、奶奶分手时那难舍的情景时,表示自己长大后一定“常回家看看”,我们还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这首歌。同学们一致表示,要珍惜父母的爱,孝敬他们,担负起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营造和协的家庭气氛。

以上几种设境激情的方法并不一定都是孤立运用的,在实践中,可根据具体

的教学需要融合运用。

 

升华感情

人的感情是丰富而有层次的,本课程的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和历史使用命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关心祖国、人类的命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世界意识。可见,本课程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层次的人文情感。所以在激发学生情感时,要注意感情地升华。

第三课,通过对“我的民族魂”、“我的祖国”这二个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形

成对祖国历史文化与国情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世界意识。在学生为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祖国美丽的山河、多姿的风土人情而自豪时,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仅停留在对自己国家、民族热爱的层面上,而是以我们都是地球村的一员为切入点,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分析、发表对“9。11”事件的看法,以此使学生认识到:我们虽有不同的国籍和种族,但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员,应当高扬人性,以人为本,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认,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以此把学生的情感升华到热爱人类、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的层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