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历史博客:历史新课导入
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野鸭子博客:关于历史探
程晓波博客:做粗暴的法
枫叶博客:小议历史“学
李清:新课程背景下的“
刘德心:博客应用于历史
我对历史博客班的思考
兰辉博客:新课程高二历
困惑着博客:1——5课学
最新热门    
 
李清博客:听历史课有感

时间:2009-10-18 17:54:12  来源:李清博客
 

李清博客:听课有感

 

听课有感(9)

参与此话题讨论,请访问

http://blog.cersp.com/userlog/9901/index.shtml
 

 
本学期号称考试学期,初三中考,高三则是高考。在考试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得靠边站,这是中国特有的国情,实效性也因此摆到了第一的位置,什么花花架子基本都取消了。

本课属于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讲的是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主要是把史实点到位,基本建立框架。教师是做到了,但学生是否能完全吸收我表怀疑。主要原因在于内容实在太多了,基本在满堂课理线索,而且绝对的以教师为主,语速也快,即使如此,还是没有能完成预定的任务,明显缺少了最后的练习环节,这样可能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缺少实战性。对于高三的复习教学我是没有实际经验,有教师提出应该以讲练结合为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本课限于内容的繁多,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除非在教学目标方面减少内容。

不过,教师在框架方面做的不错,从一开始就强调本课有四个内容,并事先在黑板上板书好,在讲授过程中又注意了四个部分之间关系的把握,最后的小结再次围绕四个部分展开。而且教师讲课的条理很清楚,基本的史实都点到了,且还注意了彼此之间的顺序与关联,这样在总体上形成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如果说学生对本课知识还难以消化的话,那也应该是一些具体的很细的史实,这一方面依赖于以前学习的效果如何,另一方面也需要在课后进行弥补。毕竟框架打好后,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课也搞了一个“小花样”:分组学习。但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没有体现其作用,而且反而耽搁了时间。我不是反对使用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但也应体现出方法与效率,可惜本课的分组学习并没有体现出来。教师既然要分组,可能出于内容多的缘故,需要分组完成不同的任务,但各组完成的任务需要大家共享,而且分组更应该体现能力的培养和体验。但在本课,教师仅仅让学生分组归纳了一些史实,而且在各个组中每个学生还是自己独立完成本组的任务,换句话说,这里仅仅让学生应用了一下自己的归纳能力,我觉得这个意义不大,而且更关键的是在第二次分组学习之后,仅仅共享了第一组的归纳成果,可能出于时间的考虑,其余的内容教师就带过了,那就基本抹杀了这次学习的意义。

最后再带一点,本课是讲30年代的国际关系,在一开始教师就把时间定位为1929-1939年,这是历史上的一个特定的时期,并把它命名为“30年代”,但跟我们习惯上对30年代的概念并不一样,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学生的思想上的混乱。
 

 

 

参与此话题讨论,请访问

http://blog.cersp.com/userlog/9901/index.shtml
 
 
听课有感(10)

今天听了节高一的经济史,是人教版的《开辟新航路》,全课的思路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来形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思路也非常的清晰。本课大概流程如下:

开始以视频导入,是从《大国崛起》的开始部分截取的,讲述15世纪以来欧洲人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导入到本课内容:新航路的开辟。一开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教师提出了“旧航路”(是否能命名为“旧航路”可以商榷)这个名词,以地图展示之前欧亚大陆间的三条主要通道,指出当时欧洲贸易中心,然后教师再出示新航路的概念。根据开始的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最早开辟新航路的两个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然后进入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出示了三张航海家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再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按照时间顺序找出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主要突出时间、航海家、支持国家和航线,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只是利用动画演示了各个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强化了学生的直观认识,以加深记忆。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设问“西班牙和葡萄牙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进入下一部分内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在此部分,教师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己则进行提示和引导,比如当时欧洲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当时旧商路出现了什么问题?开辟新航路的精神动力是什么?思想领域又有什么因素?这样逐一归纳,最后得出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宗教因素和思想根源五个因素,其中特别强调了经济根源是根本原因,商业危机是直接原因,并以幻灯片形式出示。在这里教师指出,仅仅有这些因素还不足以开辟新航路,还得有一定的条件支持,于是让学生设想,假如自己是一位航海家,认为应该需要那些条件,应该说学生对此有一定的认识,能回答出来,教师于是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为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地理知识和物质基础四个条件,其中在提到航海技术是强调了中国的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在解决了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了一次阶段小结,把原因归结为必要性因素,把条件归结为可能性因素,两者统而为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接下来,教师又播放了一段视频,同样来自《大国崛起》,讲述新航路开辟后的一些史实,以此引入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在具体讲解时,教师把它分解为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思想三个方面,而且把全班进行分组,每组讨论解决其中一个方面,但在经济方面,第一个回答的学生并没有完全归纳清楚,换了个同学才解决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上把它归纳为殖民扩张(贸易掠夺、资本原始积累)、商业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和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打乱传统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三方面。通过对价格革命的讲解,让学生回答了政治方面的影响:促进西欧从封建社会想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在最后的科技思想文化方面学生只回答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碰撞,其它如证明地圆说的正确、冲击基督教思想等都是教师自己进行讲解。到这里应该说新授内容差不多结束了,于是教师让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给人类带来的是曙光还是灾难,但教师并没有展开,而是提示曙光从哪考虑,灾难又从哪考虑。接着教师出示了郑和下西洋和开辟新航路的表格比较,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远航事业由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进而思考如何进行评价,有何认识?但这个问题基本还是以教师自己的分析引导为主,学生反映一般。在评价时把开辟新航路归结为“非正义的进步性”,而认为郑和下西洋影响有限,而且以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指出后来历史证明谁控制海洋就控制了世界,中国后来的国难始于海难。之后教师对全课进行了总结,以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到开辟新航路再到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接下来是练习,以选择形式出现,效果还可以。最后教师又留了个课后的思考题: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何在开辟新航路过程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在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新航路开辟这一段历史?后来教师在讲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我又在想:到底这个影响要讲多深?而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给人类带来的是曙光还是灾难和如何评价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时我又思考:本课应该达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其实这也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个态度,至于一些教学方法的细节的问题等就不多说了。应该说把重难点放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上不错,是我们学习这一历史事件的目的所在,可惜在处理中没有完全顾及学生的原有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教师可能自己也比较含糊,所以效果一般,最起码我的感觉也是含糊,可能仅仅让学生认识到有进步性,同时也是非正义的(而且就新航路开辟这一事件本身来说也是非正义吗?或者就其目的追求财富来说也是非正义吗?),但对于我们今天的行动并没有指导价值。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