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徐刚:学生情感态度价值
最新热门    
 
徐刚:教学案例:世界历史中的康乾盛世

时间:2009-10-18 17:03:12  来源:徐刚
 

教学案例:世界历史中的康乾盛世    徐刚    http://211.151.93.8/dmtal/case/ls/ls20/index.html

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二文科生),探究的目标确立在清王朝时期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上,通过设置一个历史情景,将中国的一段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既符合高二学生的实际,又可以适度将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引领,达到探究的目标。为了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本课教学方法定位于课堂内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样就最大限度的在一节课中体现出探究性学习的相关原则。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显示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图片)这三幅都是清代三位杰出的帝王的形象,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人,自1661年至1799年乾隆帝去世,总共统治了中国130余年,历史上称为康乾盛世,我们今天探究的是:《世界历史中的康乾盛世》。 设计问题: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对康乾盛世有什么印象,有什么了解吗?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创设相应的历史氛围。

    二、探究问题的提出
  通过与学生互动,对康乾盛世全面的回顾。可以得到相应结论:康雍乾时期在政治建立起一个拥有1000余万平方公里版图的庞大帝国。  

从经济建设来说,是中国的封建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城市经济也有繁荣。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

 >
  科学文化上,康乾盛世时期,清廷从事两项巨大的编纂工程。一项是康熙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另一项是乾隆年间编纂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 这一切都印证了中国正经历着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空前的盛世,而在漫长封建社会中,历经三帝、长达一百三十余年“盛世”仅此一例。

为了保护英国的海上贸易力量,1651年,克伦威尔颁布《航海条例》。荷兰的海上贸易活动受到很大的打击,双方自1652至1674年进行了长达22年的英荷战争,最终英国获胜,进一步确立海上殖民霸权,而荷兰则丧失海上殖民强国地位。

 

  《纽约时报》曾对中国历史有这样的描述:“中国文明自三千年前的商周开始,在近三十个世纪里始终遥遥领先于西方和世界。只是在近五百年来,欧洲社会才开始真正发展,……迅速赶上并真正超过中国”。而康雍乾盛世恰恰包含在这期间。那么这100多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
  三、 探究活动的展开
  (一)探究17—18世纪欧美发展的基本特点
  利用1661—1799年年代尺选一些典型事件。看一看这期间西方和清王朝究竟有什么大事发生?依时间介绍自英荷战争、康熙设置粤海关、英国《权利法案》、雍正劝农上谕、

 军机处的设置、启蒙运动开展、胡中藻案、瓦特发明改良型蒸汽机等重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归纳17—18世纪欧美发展的基本特点。特别是向学生指出是特点而不是现象。学生进行讨论时,我进行现场指导。学生相继概括出“最主要的特点: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思想:第二次资本主义思想解放潮流;外交:争夺海上殖民霸权。”最后又概括出“政治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制定宪法,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建立近代自然科学。外交上: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这已经和课堂设计的思路基本重合,教师顺势指出:“经济上:工业革命,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材料产地和海外市场。政治上: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思想文化上:资本主义思想解放潮流,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外交上: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
  (二)探究同时期中国发展的特点
  利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教师辅导“生:重农抑商,限制海外海外贸易。师:这是表现,特点应是:生:(齐答)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师:以什么行业为代表?生:以农业为代表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师:其他方面?生:政治上: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思想上:通过 “文字狱”禁锢思想。师:在往下想,后面有什么?生:封建制度。外交上:闭关政策。认为隔绝交往。师:同学们有一个词有点遗忘——专制。中国本时期所有的政策都围绕着这个词,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完成第二步探究,在总结前两步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步
  (三)探究世界历史中的康乾盛世的地位与作用
  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一个盛世。学生的选择是是否参半。这样就可以形成学生间的质疑和思维冲突,让学生利用史实依据来维护自己的观点和驳斥对方的观点。这样就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分析问题和历史现象的能力,训练学生将分散、孤立的历史现象有机结合,总结分析并得出结论。学生的回答也比较到位,如同意盛世观点的同学就依据课堂提供的材料发言:“对中国自身来说是一个盛世。因为在17、18世纪,中国无论在经济人口政治上都达到顶峰。政治达到封建专制的顶峰,经济上又国家总资产和人口翻了一倍,领土也很广大。所以说‘康乾盛世’是一个盛世。”而反对盛世观点的同学也是利用课堂探究出的结论回答:“在封建社会很昌盛,但是在当时的世界环境下,相对于资本主义它无论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所以不是盛世。”

   学生的回答并没有产生应有的思维冲突,实际就是从中外两个方面分析了康乾盛世,所以教师就必须指出这一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而学生们也就立刻得出结论双方角度不同。一位同学进行分析“他们俩说的都是针对自己的角度是对的。一个是从中国角度比的,纵向比较是盛世。一个从世界角度比的,横向角度就不是盛世。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并作中得出观点“在中国它是盛世,在世界上它不是盛世”。教师总结“它不但不是盛世,它实际上中国衰落的开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危机。我们迟暮的封建帝国与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走着两种轨道。当西方迅速发展的同时,实际上中国沉醉于旧有的统治秩序,沉醉于旧有的繁荣的情况之下,已经远远的落后于世界。既然落后于世界,很自然的蕴涵着问题,盛世蕴涵着危机。”之后又自然的将问题引至鸦片战争,使学生从近代历史的角度又一次审视了康乾盛世,再用马克思的话“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收尾,完成本节课的探究。

 

  四、探究的延伸
  在随后的课堂讨论中,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探究《世界历史中的康乾盛世》,我们能想些什么呢?学生经过本课探究,可以发散性的得出结论,如:“应该跟上世界的脚步,不能骄傲自大,要有创新精神。”“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本国发展的同时要着眼于世界的形势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要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等。课后统计分析,发现多数同学在谈到对本节课的感受时,都希望老师多创设这样的机会,对更多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由此,我认为:这节课基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研究材料、交流讨论、形成结论,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自信,获得了成功,并体验到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基本走向与同时期世界历史的潮流相比较,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分析问题和历史现象的能力。训练学生将分散、孤立的历史现象有机结合,总结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教师所提供的材料,通过“康乾盛世”时期中国走向与世界发展潮流对比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要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人类历史和国际社会,转而反顾本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三、学法指导 课堂探究性学习,运用讨论式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学习方法。

   探究类型 课堂探究性学习

  教学后记
  反思本课,我认为由于我在课前进行了前测,使学生对本科的主要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瞬间爆发的思维火花和知识盲区,带动学生进行思考和创造。应该讲总的效果不错,但是也有一定的遗憾,比如说课件有小的瑕疵,语言有一些失误等。特别是我们文科班的女生多,男生少而且还比较内向,这样总体来说课堂气氛并不十分活跃,所创造的思维碰撞并不多,这也是我最大的一个遗憾。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考虑到所教班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能力培养目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层层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创造思考交流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获得知识,发展完善了思维。

课上材料

  《权利法案》主要内容
  国王不得干涉法律;
  没有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
  人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
  人民有配带武器以用以自卫的权利;
  人民有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
  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
  人民有不遭受残酷与非常惩罚的自由;
  人民有在未审判的情况下不被课罚金的自由
  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包括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于1751一1780年间编纂了举世闻名的35卷本《百科全书》。这部巨著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对封建政权和教会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清王朝自康熙二十四年重开海外贸易,仅开设广州一个口岸,并设置粤海关。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海禁小有松弛,康熙仍口谕大臣们:“除东洋外不许与他国贸易”,并说:

 “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

  雍正七年(1729年),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大臣承旨办理机务。 清朝皇帝通过军机处,集大权于一身,军机大臣则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清代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集权发展的新高峰。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贵,……遂成风俗。……”
雍正皇帝上谕

  胡中藻案
  乾隆朝最著名的文字狱之一。乾隆继位后兴起“胡中藻案”。乾隆二十年(1755),以其所写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指责其故意在清国号前加“浊”字。胡中藻被判处斩首。康雍乾时期共兴文字狱160余起,总数达数万人,遭毁版图书三千余种近七万部。使得广大知识分子不敢涉及时政,甚至连自然科学研究也不敢进行。

名师点评   吉林省教育学院 陆 静

编辑把徐刚老师的《世界历史中的康乾盛世》的教学设计传给我,邀我写一篇点评。乍一看,这堂课确实没有什么采用各式所谓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细细品味以后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展示了老师深厚的史学底蕴。教学设计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合理整合教材,创造个性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新课程倡导教师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质就是怎么把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活用为教师本身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怎样创造出富有个性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是摆在中学老师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老师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他在整合教材中融合了自己的智慧,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书知识体系进行二次加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最终设计出符合自己教学个性和学生认知特点的教材知识体系。老师摆脱了传统教材中对于康乾盛世仅仅从中国历史的视角出发的叙述,采用中外比较的方法整合教材,通过全球发展的视角来看十八世纪中国的发展。这样的知识体系下,学生就能更容易理解中国在十八世纪以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原因。这样的努力比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教学方法的花哨要有意义得多。
  二、学生有效参与下的高效率学习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怎么才是以学生为本呢?我认为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参与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学生学习策略是否得到改造,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培养。
  目前,很多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身体不停活动,课堂剧表演、讨论热烈,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没有真正的动起来。老师教学设计看似“平静”,但蕴含着思想的力量,史学的底蕴。本课首先设置情景,从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出发,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对中外历史知识的对比,概括出中外发展的趋势,最后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对“康乾盛世”的辩证认识。整个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学生在课堂中各项能力得到了发展。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历史意识,汲取了历史智慧,这才是真正的“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充分理解史料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了历史。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选用典型史料充实教学,自然有机地穿插于授课过程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但是历史著作浩如烟海,怎么去选择史料,怎么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这恰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
  老师在史料的选择上颇具匠心,他选择这一时期中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如中国的设置粤海关、雍正帝发布上谕劝农、设置军机处和胡中藻因诗文获罪,西方的英国获得海外殖民优势、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法国《百科全书》首卷面世和瓦特发明改良型蒸汽机,这些内容涵盖了这一时期的中外发展的历史趋势。在教学中,他不是把既有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得出推论。然后让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而不是让他们只是去重复或摘要史料的内容。这种在史料为背景下学生的探究,才是有源之水。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得出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基本走向已经落后于同时期世界历史的潮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水到渠成。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这是我们目前历史教学中最大的缺失,学生仅仅知道为什么,而不知道怎么去获得。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使很多一线教师无所适从。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教师没有仔细钻研好教材和学生。怎样才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所创新,徐刚老师这一教学设计就是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值得我们研究。教无定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这才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基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