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时事报:侵略与反抗:学
小D:学生画的历史地图
李林川三篇:学生眼中的
宁鹏刚:激活历史──高
陈永革:学生历史小论文
唐培芝:学生的表情
何成刚:培养史料探究能
陈志刚:与郭秀平老师商
朱正标老师:学生的寒假
华中师大一附中:学期期
最新热门    
 
徐刚: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时间:2009-10-18 17:12:47  来源:徐刚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徐刚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具体措施三个方面发表自己的一点拙见。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

 

 

2003年4月的第一版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新课改后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中用较大的篇幅指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充分显示了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为什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培养,又如何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切实地贯彻,前辈和同仁都有过许多独到的见解,笔者在拜读他们文章之后,也想班门弄斧,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请同行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态度就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它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的不同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并可用语言表现出来的观点,因此态度的成分将明显包含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从以上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知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情感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关系是递进式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而教育过程又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态度、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形式推行情感教育,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为什么要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新课改中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过程,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在人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以下功能:调节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迁移功能和信号功能。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通过研究表明,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难以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因此,情感既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思维、有情感的统一体加以研究,而且应突出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无论是在学习活动的哪一个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始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统一的整合过程。情感意识的培养与教育的过程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正是由于情感是人自身心理发展的规律,是生命的必然活动。我们的教育活动应该最大限度地去研究它,适应它,以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目前正在进行的历史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适应了人的情感发展的规律。


第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解,而忽视情感的体验;过分提倡接受和掌握,而冷落发现与探究;过分重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使传统的历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简单的价值判断或道德说教。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量繁而多,加上教学评价手段的单一,使得在事实上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而情感又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调动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和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不是就放松或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呢?即使不是,那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会不会影响基础知识的掌握呢?答案恰恰相反,不但不会影响,相反还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时间、年代和人物,面对枯燥乏味的历史理论知识,对于学习任务本来就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但如果我们在历史的教学中,积极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历史的事件中,每一个学生就是历史事件的主角,那样历史教学就是学生带着兴趣仿佛自己在亲身经历,这种人为创设的“经历”一定也比教师枯燥的讲解要好的多。最近,我在讲日本明治维新之前,我先让同学观看了中央台播出的《大国崛起之日本》,观看过程中学生认真专注,有好多同学还很自觉地做起了笔记,在课后的观后感中,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整而且准确地回忆出记录片的内容,包括难记的人物和时间,并且在结尾的感想中有着许多充满灵气的见解和想法,很是让我感动。在惊讶和感动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一:用丰富的语言去燃起学生对知识的热情.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播情感信息的最直接的工具。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教育要求历史教师将语言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和钻研。音色的清晰,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随着教师语态变化或欢快,或悲壮,或高亢,或低沉,陶醉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的语言美,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在愉悦中接受知识。例如学习《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面对凶残的敌人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誓死捍卫国土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那种爱国的热情却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这种感情,我做了如下设计:利用多媒体背景音乐《松花江上》(表达悲壮性),并用字幕逐字发送歌词,在低缓略显沉重的音乐中我用饱含情感的语言与学生作着心灵上的交流。随后课堂上大概有半分钟的沉默。我没有去打破这种沉默,而是“倾听”这种沉默,我知道学生们随着音乐和我的语言,进入了那个缅怀英雄的时刻。他们用“沉默”在感知历史事件。试想在这里的教学,如果用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直接导入。这两种不同方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培养,在心灵体验上的作用是不可类比的。在历史教学中“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语言的巧妙都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情境,使学生主动地与历史“对话”。


第二:充分运用丰富的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历史亲近感


历史就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再加上今人的看法。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围绕主题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即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以及实物展示、投影显示、播放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多种手段,使过去的、陈旧的、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现实、生动、具体的历史。让学生仿佛回到过去,亲身经历当时的事。例如在讲西汉的丝绸之路时,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汉代,做个商人,从长安出发西经丝绸之路,至大秦,亲身体验,然后把它带回21世纪的校园里,和同学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情感


例如学习《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时,对于汉武帝如何才能解除“王国问题”的强大威胁,又不引起新的武装叛乱?可以设计“出谋划策”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学生讨论后,果然,学生们当起“汉武帝”想出了不少“鬼点子”,如:派兵进驻;派官员去接管王国实权;挑拨王国间的矛盾,笼络收买;先理后兵;暗杀;派人去做间谍;鼓动民心等。虽然没有一个学生答出用“推恩令”的办法,但经过教师的分析后学生们对比自己的解决办法,从中感受到汉武帝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成效,进而体会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课堂上教师简单地问“是不是”、“对不对”、“为什么”、“怎么样”,由于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往往很难吸引学生。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适当地设置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神入”历史,置身于历史氛围中,用情境中的情节推出问题,渲染烘托气氛,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相应的情感体验就应运而生。“情境创设”指对人能够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的自然环境或者具体的社会环境。如何创设环境,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这样论述:“①联系生活展现情境;②运用实物演示情境;③借助图画再现情境;④播放音乐渲染情境;⑤扮演角色体会情境;⑥锤炼语言描绘情境;⑦结合实际优化情境。”这些论述完全适合于我们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历史与己无关,与现实无关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与历史的“亲近感”,调动学生主动去体验历史情感。


 (二)通过历史考察,培养历史“亲情”感。


考察是培养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祖国的大好河山、风景名胜留下了较多的历史痕迹,是历史知识的活素材。紧张的学习使中学生的校园生活单调枯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功能的发挥。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文物古迹,可以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例如在讲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时,可以带学生去北固山去游览,因为这里有孙刘联姻的故事,通过亲临的感受和有趣的历史故事,增强学生的历史“亲情”从而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通过开展辩论,明辨真理,树立正确的历史是非观。


辩论是掌握历史知识,培养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辩论可让学生辨别是非,掌握真理,轻松学习知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敬的情感。例如在学习完秦朝的历史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从而使学生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培养情感。另如在学习完《辛亥革命》之后,开展讨论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并且在分析历史事件时要抓住主要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除了以上一些方式以外,还有比如:观看历史影片、倾听与历史相关的音乐、仿造历史文物、组织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


第三:通过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正确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陶冶他们高尚优美的情操,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讲述历史人物的爱国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鉴别美丑的能力。


历史的社会美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由历史人物的言行壮举所显示。古今中外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都为我们展示了生动感人的光辉形象,他们闪光的心灵,灿烂的人生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正是这些正面的、先进的、英雄的人物形象一旦潜入青少年的心里,就如象熊熊燃烧的火炬一样在他们的心灵中闪光,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邓世昌誓死御敌,义不独生的高风亮节,到潭嗣同变法喋血的壮美情怀;范缜为“神灭论”视高官厚禄如粪土,李时珍不慕虚名,27年成一书,写出药物巨著《本草纲目》,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举不胜举。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历尽艰辛和磨难,“以血液写成的大字”为中国人民留下了惊天动地的不朽篇章。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林祥谦忍受着刽子手中的屠刀剐割肉体的痛苦,高呼“我的头可断,工是不上的”;周文雍、赵铁军挺立在敌人的刑场上把反动派的枪声当作举行婚礼的礼炮;抗联战士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跳崖自尽,刘胡兰面对敌人染血的铡刀,宁死不屈,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他们用满腔热血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他们的精神风貌赋予了心灵美,以新的含义,将心灵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社会生活的美与丑,总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互斗争而发展。进步与倒退,爱国与卖国,革命与反革命,相反相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在赞颂“美”的同时,也应当重视“丑”的特殊作用。杭州岳飞坟前铁铸秦桧跪像,遗臭万年;四十五岁石敬塘为了当皇帝,不惜割让幽云十六州,而且向三十四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的可笑媚态;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时无耻谄笑;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的炮声中“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奴才嘴脸。通过对这些丑人丑事的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从反面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并在鲜明的对比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憎观、美丑观、荣辱观和是非观,从而求得正确的审美观。


(二)、塑造美的形象,激发美的情感


历史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了解各个历史时代人们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史实,满腔热忱地发掘美的教材,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史诗画卷所展示的时代风貌,引导学生学习无产阶级革命杰出人物的高尚情操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如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1918年11月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歌颂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热情地指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它引导了千百万热血儿郎,为人类理想奋斗不息。美好的理想是对未来生活图景充满激情的想象,它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新世界的蓝图。又如方志敏在狱中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相信,到那时到处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悲哀,笑脸将代替苦恼,富裕将代替贫穷,健康将代替死亡的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凄凉的荒地……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会在遥远的将来,而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这铿锵的丽句则体现了无产阶级美的理想的特点,他用诗一般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人类幸福生活的图景,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坚信真理必将取得胜利。

 

 


第四:用真挚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真挚的情感培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接受”“确信”到形成“个性化”。


(一)以知识激起情


教师通过移情的感染,从而引起注意、产生兴趣,表示认同,愿意接受,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变化,并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形成相应的外显行为。


如教师讲述岳飞抗金的有关史实时,当讲到在开封郊外朱仙镇,岳飞大败金军主力,取得郾城大捷,欲直捣黄龙府时,学生会喜形于色,内心受到鼓舞;当讲到岳飞被迫接受宋高宗班师回朝的命令,感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抗金大好形势由此逆转时,学生会感到惋惜;当讲到岳飞因“莫须有”的罪名惨死于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时,学生会深感悲痛……,随着教师的讲述,随着情节的变化,学生的面部会相应出现表情的外显变化,或喜、或惜、或悲,这些外显行为的变化,说明历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已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对岳飞这一历史人物产生了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直接的、真实的情感流露。


在“接受”这个情感水平层次,教师要善于烘托情感氛围,选择恰当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在选择切入点时,既要考虑史实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因素;又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以情串起知识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反思评价的过程,是褒是贬,是赞扬是批判,无不体现在对历史事物判断评价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确立,使其情感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开始由外部的情感体验,发展至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学生从体验深入到价值的分析,从注意外部情感转向确立内部情感的倾向性,这是情感水平层次质的变化,也是情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如学生从南朝无神论者范缜绝不卖论取官的高风亮节中,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从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中,确立历史的责任感;从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确立历史审美情趣;从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远大志向中,感悟历史的使命感;从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祖国宝岛台湾的壮举中,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以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从近代“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反思中,形成强烈的国际意识。


在确信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移情,烘托强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基础上,既要深入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又要站在理智的更高层面,对历史事物做出价值评判,促成情感体验的升华,确立为鲜明的情感态度。


(三)情识交融成“道”


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中,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我们教育的最高目标可以说已基本达到。但由于情感体验与态度,都带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时,也始终表现出个人的特征。因此,价值观又具有鲜明的性格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既是情感、态度、意志和个性形成发展过程的终极结果;也是历史“育人”社会功能的最高体现。性格化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对个别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对个别历史人物的渲染,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它的实现是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设想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形成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达到的,历史教师对此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


任何教育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如此,通过历史教学中“接受”“确信”到“个性化”三个层面的递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五:注重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为调动与培养学生情感意识提供民主的环境,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有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将学生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合作,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公开、宽容、鼓励和帮助的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与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整体的精神世界的重建。情感是制约教师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间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将有助于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彼此产生亲近与认同。正所谓“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生也愿意同老师交朋友,容易相信其传授之“道”。为此,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优势,把我的Email、QQ号码都告诉学生,在网上与学生完全平等交流,学生们既同你交流信息,又交流心事。这样学生了解教师,教师也了解学生,从而让学生完全信任教师。在课堂上,学生认同教师,教师很自然地在历史知识与学生间架起一座桥,让他们同历史人物“对话”。


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到建立和谐的社会,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正在理论和行动上向着一个美好、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迈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当仁不让要成为构建这样新型社会的“先锋”,那么教育如何去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笔者认为说到底就是为社会培养什么样人才资源的问题,就是要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使用时代要求的人才的问题。综合以上观点,而这一切的关键又是在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是问题解决的根本所在,让我们一起在教学中尝试,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吧!

 

参考资料:

《浅谈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与培养》重庆57中   杨春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工作进展调研分析报告》

《走进课堂—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丛书,

崔建体《让学生们都动起来》

李霞和孙传超《讲台≠舞台》,《中学历史教学》2004年第11期

朱尔澄《从情理交融到历史思维—我的教改之路》,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年

祝卫华《建构主义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转变》,《历史教学》2002年第2期

《历史情趣教学中的情感培养》2006年10月1日的眉山日报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李仕成9、《试论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智馨

 

琴心剑胆的历史博客

热烈欢迎登陆本博客

姓名:徐刚

职业:中学历史教师

单位:镇江市实验高中

QQ:549602512

衷心感谢您的指导!

http://blog.cersp.com/userlog23/164781/archives/2007/699011.shtml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