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郑江河:汉武帝推进大一
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的
最新热门    
 
郑江河:《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想

时间:2009-10-18 17:05:05  来源:郑江河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想

晋江五中   郑江河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经过一年的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笔者深深感受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否则,就无所谓改革。

 

㈠学习方式转变的缘起

 

我国新课程改革专家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本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的,传统学习方式就过份地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而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在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中直接强调学生接受定论,那么学生就无从评说历史,更不用说发现历史问题,成了一架知识承载的机器。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因此,转变传统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其被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体验学习过程、我能学,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㈡努力建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学习环境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在课堂内外努力建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学习环境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下面就历史新课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如何建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学习环境。

 

㈢历史新课程本身要求学习方式转变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而人文精神本身需要学生去体验性地吸收,即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感情和意识,方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不再是单纯的认知、理必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本身就是违背人性的,这样,学生接受到的人文内容就是一个一个游离于学生心灵之外的教条示的结论。最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索然无味,历史古老得发黄,与现实毫无关系。

正如有人说,白蚁可以将史书蛀得千疮百孔。但历史却不会因此而走样,装演精致堂皇的典籍未必是真历史。墨,可以书假如理,也可以编织谎言。谎言被重复一千次依然是谎言,真理被否定一万次终究是真理。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去辨别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真的。如在七年级上册时曾提出“文景之治”的质疑,景帝根本不称职,这一点,在传统学习方式中是难以发现的。

由此可见,历史新课程本身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转变历史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呢?

 

㈣在历史新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学习。

 

在课堂内外,努力建构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学习环境的着眼点是充分体现以学生的主体,安排好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自主性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㈤《社会生活的变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学案设计

 

1、课前故事演讲:《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的一个内容,本单元所反映的史实,其实是旧中国卷入被列强瓜分的狂潮后,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富国强民出路而进行的曲折艰难的探索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流血牺牲,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特在课前进行“近代爱国者故事演讲赛活动”。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用竞赛的方法激励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将全班分成七个组,并在名称上赋予学生学习的良好愿望,分别为:团结组、协作组、探索组、发现组、创新组、猜想祖先组、科技发明组。

3、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加强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意。注重加强与物理、艺术、语文、社会等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全球意识、审美意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4、课时安排:分2课时,第2课时在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情况下。根据课程标准,完成“照相和电影告示在中国出现的史实”和“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学习,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与“社区历史来调查”相结合的探究活动。第2课时,让学生继续搜集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相关资料与“好社区历史小调查”的准备工作。

5、学生课前准备:

⑴收集老照片及照相术的产生、电影的诞生、发型的变化、称呼的变化、服饰的变化、其他社会习俗的变化相关的资料及文章。

⑵小制作——根据“小孔成象”原理制作简易“照相机”。

⑶美术作品设计——利用自制简易“照相机”拍摄“照片”,并用美术作品表现出来,即所谓的“阳光画”。

⑷调查当今社区生活的变化情况。

⑸编演历史剧

6、学法指导

通过社会调查、图表法学习历史

7、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能力。

⑵通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⑶通过调查,展示社会生活的变化,用图表法归纳历史。

8、教学反思

9、作业

 

 

 

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1、知道照相机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收集老照片、照相术和电影的产生,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

2、通过收集中国发型的变化等资料,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能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3、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通过收集资料和社区当前生活的变化情况,了解清末民初其它社会生活的变化,进而思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与现实整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近代爱国青系列演讲”入题,帮助学生整合历史,激发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表达能力。

2、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老照片和介绍神奇的照相术,以及自制简易照相机。通过展示拍摄的“阳光画”,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它锁定了瞬间即逝的历史片断,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3、通过学生讲述电影的诞生情况,激发其对电影艺术的热爱。

4、通过探究假如西方的照相和电影没有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上会不会出现这些新事物,加深学生对社会变迁原因的认识。

5、通过“拾捡文明碎片,猜想祖先”活动,了解我国发型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颁布剪辫令的原因,加强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认识。

6、通过小品、相声、历史剧等形式表演,“称呼的时空变迁”,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社会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7、通过展示服饰的发展史,帮助学生尝试从服饰引起的变化来认识社会的变化。

8、通过探究清末民初其它社会生活的变化,形成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直观认识,帮助认识变迁的原因,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照相术和电影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崇高科学技术的意识。

2、通过“称呼的时空变迁”的学习,倡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文明,做文明的现代人。

3、通过发型、服饰的变化史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

4、通过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的影响发生变化的史实学习,形成全球意识。

5、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而形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宰者”的历史观。

 

重 点

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 点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学方式

竞赛法、启发式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图表法、讲述、表演相结合等

学    生

课前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纸片、“小孔成像”简易照相机等

 

师生互动  学习并快乐着

教师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互动说明

1、教师进行活动说明并鼓励学生

1、学生课前“近代爱国者故事演讲”

教师适时评价,学生在鼓励中激发自信,增强爱国主义热情

2、教师启发学生照片的作用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照片,并介绍照片中的故事。

教师布置作业以《一张珍贵的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激励学生并唤起追忆往事时积淀美好的情感。

3、教师给予活动积极分子授予“达盖尔奖”

3、学生介绍神奇的照相术,并展示自己的简易照相机和“阳光画”美术作品。

激励学生崇高科学

4、教师小结、电影的发展情况

4、学生讲述世界电影诞生的情况,并根据讲述,现场作画。

激励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5、教师设计探究问题

5、学生分组探究:假如西方的照相和电影没有传入中国,中国大地上会不会出现照相和电影。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6、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6、猜想祖先活动:猜想祖先的发型及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然后评选我们身边的同学的发型并拍照留影。

形成对美好事物的共识及站在历史发展角度思考问题的历史思维。

7、启发引导称呼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整合现实生活中的称呼问题

7、表演、再现人们日常生活称呼的变化,并分析民国初改称呼这一社会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宰者”并倡导做文明的现代人观念

8、启发引导

8、分组展示收集的服装史资料,尝试从服装的变化来认识社会的变化。

培养历史思维

9、教师设计探究问题

9、探究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的变化

培养探究能力

10、教学反思

 

激励学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