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唐培芝:学生的表情
龚敏芝:宁静湛江港,心
最新热门    
 
龚敏芝: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教学设计

时间:2009-10-18 17:06:44  来源:龚敏芝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教学设计
广东省广州市邝维煜纪念中学 龚敏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概念“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思想”等。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不同内容和特点。

3.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相连,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救民情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4.结合历史材料分析、探寻各种不同思想内容之间的联系、演进关系,培养学生在联系对比中剖析个性思想内容中的共性因素、共性思想内容中的个性特征的能力,发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潜能。

[教学方式]

1.运用范例教学模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1)阐明“个”例思想特征: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每一种思想自身内涵及不同时期的作用;两种思想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2)迁移归纳出“类”的思想认识: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不同阶级属性思想的质变;早期维新思想与维新变法思想──同阶级属性思想的演进。

(3)探究、归纳近代政治思想的主题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

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简表(黑体字为学生填写内容)

(4)形成学生个体倾向性观念认识和学法指导(详见教学构思)。

通过范例教学模式四个步骤的实施,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掌握学习思想文化史的方法,并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充分运用历史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来论证问题,展开讨论(详见教学构思)。

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3.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景,组织学生以编排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开展课堂辩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

4.在合作与交流中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课前布置作业:

(1)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制作封建顽固势力与维新派论战内容对照表,编排辩论历史剧。

指导学生分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搜集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以史实为依据编写历史剧,进行角色扮演、排练。通过课堂展开辩论的方式展示成果,寓学于乐,在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构思]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1.“师夷制夷”与“中体西用”

①从“开眼看世界”开始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运用“范例教学模式”。步骤一:分析“个”案:地主阶级“救国”(自救)主张的演进关系。

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向西方学习的背景:①清朝危机四伏;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③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认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以谈话法创设情境:“西学”,是指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思想文化。鸦片战争以来,历史沧桑剧变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痛苦地认识到,昔日他们眼中的“蛮夷”有着比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更高层次的文明。于是,他们走出狭窄的书屋,放开视野,去看世界,学世界,追赶世界。从而使晚清的思想、科技、教育在“西学”的影响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设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战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引导学生将新思潮的萌发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把握和加深对近代思想开始发展原因的理解。

 

 

 

引入资料:材料一林则徐在广东主持军务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技术科学,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他主张建立一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新式水师。

材料二魏源:“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设问:①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共同点)是什么?②魏源思想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师夷”与“制夷”的关系)应当如何评价?③从“师夷”的内容和“救亡”途径上看,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有何局限性?④造成他们思想这种局限性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认识当时的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并从进步性及局限性两方面认识其影响。

阅读、思考材料,结合课文回答问题。认识到林则徐、魏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主要倡导者;他们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训练军队、抵御侵略;体会到林、魏敢于拿起“西方”尺子量出中国之短,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的可贵精神;理解这一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的重大影响──揭开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新的一页。认识到林、魏对西方“长技”的认识还停留在学造器物的层面上,他们作为封建士大夫,看不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也不可能认识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变而非维护这种制度。

 

②探究“中体西用”论对“师夷制夷”思想的继承和演变关系

设问: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何会出现这种思想?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掌握重要概念及其提出的目的。

资料引入:材料一奕忻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材料二李鸿章说:“今日当务之急,莫若借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富强,强以练兵为先,富以裕商为本。”

材料三冯桂芬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设问:①三段材料中,洋务派各提出哪些挽救时局的(自救)主张?②从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两代政治人物的思想认识有什么继承和演变?(内容、目的)

阅读材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思考问题。归纳洋务派提出的主张包括:创办军事工业的迫切性,举办民用工业的必要性;“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从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对两代政治人物的思想认识作比较:继承──都主张学习“夷之长技” 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演变──40年代,“师夷”内容局限在西方军事技术方面,中国同资本主义初次交锋,“制夷”反侵略思想是精髓。60年代,“师夷”内容扩展到工艺技术和学堂教育,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击,洋务派面对现实,委曲求全,抵御侵略的锐气大为减少,镇压人民反抗成为现实需要。

通过比较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异同,掌握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理解每一种思想自身内涵及不同时期的作用;理解两种思想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③顽固派和洋务派的“体用之争”

资料引入:①曾国藩所说(见教材)

②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③张之洞《劝学篇》部分内容

④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顽固派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抵抗外侮。

设问:①比较顽固派和洋务派所持观点有何异同?②慈禧太后为什么支持洋务派?③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内容和史料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①同文馆旧址照片。②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时说:“这对于我来说是一小步,而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大步。”借此来评判洋务运动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首功。

总结:主张“中体西用”,不触动封建制度,仅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归纳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及其异同。认识到慈禧太后支持洋务派是因为洋务派掌握地方实权并受外国侵略者赏识,要靠其维护清朝统治;深刻理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的贡献──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及其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

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现象和本质”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2.早期维新思想与维新变法运动

①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运用“范例教学模式”。步骤二:迁移归纳出“类”的知识:不同阶级属性的洋务派思想与维新派思想的质变、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思想的发展。

在教师指导下分组讨论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主张,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了解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区别在于前者既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经济、文化思想及政治制度。

理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与当时世界形势密切相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每一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认识到作为思想观念承载体的人(阶级、群体),必须时刻关注时代发展进程和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

以谈话法创设情境:洋务运动30年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这一事实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洋枪、洋炮、洋机器、轮船、火车这些在西方借以富强的法宝,引入中国后就失去效用?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究竟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富强?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发展,各个阶级都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途径,提出各自的救国主张。

引导学生仿照上述对地主阶级救国思想的分析,讨论其他阶级(上层民族资产阶级)救国主张的成与败。

引入资料: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节选内容

设问:根据材料,结合课文所学,概括早期维新思想的内容和特征,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异同。

引导学生在认识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主张的基础上了解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帮助学生在认识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的基础上对比两派的异同。

设问: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这件事本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②维新变法思想与“中体西用”论

创设情境:时间: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点;地点:总理衙门西花厅;人物: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封建顽固势力(李鸿章、荣禄)。在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观点及其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见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表演小剧目形式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思考:(1)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2)比较维新派思想与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思想的异同,概括、总结一种思想、理论、主张及其发展的一般思路(环节、步骤)。

强调:一种思想发展的一般思路包括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内涵及阶级属性;促成其发展演变的新历史因素;新生成思想与原有思想的继承关系(共性)及发展特点(个性)。

课前分组合作,自学课文,归纳维新派观点及作用;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编排辩论历史剧,课堂上开展大辩论。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具有思想解放意义,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认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是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先学习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

提高分工合作能力,锻炼组织策划能力;角色扮演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比较历史的能力,能迁移归纳出“类”的思想知识:地主阶级思想与维新派思想两种不同阶级属性思想的质变。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救民情感,求真求实精神,内化为个性的心理倾向,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③维新变法运动

创设情境:康有为、梁启超、光绪帝照片

设问:光绪帝为什么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阅读引言及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光绪帝支持变法是因为不愿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实权;从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进步性、爱国性等角度分析维新变法的影响。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设问: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引导学生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方面分析原因。

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上结合教师所授,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对课本学习的延伸,通过课外学习加深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认识,学会综合分析问题。

3.探究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题、特点和规律

运用“范例教学模式”,步骤三:探究、归纳近代政治思想的主题内容及其发展规律。

在教师指导下填写简表,共同讨论、总结出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由它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内涵同时包含有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的内容。没有民族独立,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在近代中国的条件下,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后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实践证明行不通。

深刻理解“救亡图存”与“近代化”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规律,掌握学习思想文化史的方法,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创设情境: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简表(见教学方式)

结合简表的填写,使学生形成对各种主要政治思想的时代特征、目的和实践特点的认识;形成对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线索、特点和规律的整体性认识。

4.认识和方法运用

“范例教学模式”,步骤四:形成学生个体倾向性观念认识和学法指导。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一些学习、复习思想史的方法:

(1)由人物活动概括其思想特点(以林则徐为例)

①归纳林主要活动(事):虎门销烟;加强海防(备战);译书、仿制战舰。②依据活动,概括林指导其活动的思想:禁烟;抵御侵略;学习西方。③甄别上述思想,指出最能体现林活动内容的核心思想:反侵略(为反侵略而禁烟,为反侵略而了解学习西方)。④指出林思想的出发点:维护清朝统治。⑤评价林思想特点:反侵略,体现爱国主义;学习西方,体现进步精神。

(2)林则徐、魏源、康有为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思想)体现着时代进步的方向。先进人物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正是近代政治思想对国情的辨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其表现为: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如何确定“时代进步”的内容:联系时代主题思考:①帝国主义侵略造成民族危机──产生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②“欧风美雨”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提出近代化的进步主张。

(3)近代思想探索,日益接近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两个时代主题:“师夷制夷”──学习西方反侵略;“中体西用”──自救和开启近代化阀门;改良──变制救亡,发展资本主义。

只有与时代主题合拍的政治思想,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不断地从时代发展和进步中获取新的动力源泉。

 

 

 

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近代思想史专题、运用范例教学模式的尝试。通过范例教学模式的四个实施步骤,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掌握中国近代思想史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掌握学习思想文化史的方法,把握“救亡图存”与“近代化”之间的关系,为本单元后两课内容乃至整个文化史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着重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与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尝试指导学生以编排历史剧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组织课堂辩论。期望学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背景资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