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卢曼妮:历史开放性试题
最新热门    
 
张燕妮:主题课“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问题”的教学实践

时间:2009-10-18 17:07:05  来源:张燕妮
 

历史研究性课程结构新探

——主题课“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问题”的教学实践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226001)张燕妮

一、历史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历史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参照和运用史学研究的方式,发现和确定问题,学会搜集、分析、鉴别和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有关方法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在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进行研究,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就及时开设了专题研究课——“当今世界的恐怖主义问题”。下面,笔者结合这堂课,谈谈我们对历史研究性课程结构的几点认识。

二、历史研究性教学课堂设计

1.研究课题: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问题

2.研究设想

(1)高中讲授的是中国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从近代以后,各个国家、民族都力图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而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9·11”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此。这样,我们就将教材与研究课题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2)高中世界史教材内容虽然一直讲述到20世纪后期,但仍然无法涵盖当代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而目前的高考又不回避热点问题。为了弥补教材的局限,我们通过研究性教学,及时引进热点问题、重大问题。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世界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利用有效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历史学科对学生能力的最高要求。

(4)随着研究性教学在各地的不断推广,这种教学模式似乎又在走向一种套路,即过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研究课变成了一堂纯粹的学生活动课。而我们这堂研究课着重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性学习中如何研究(包括学生的研究目标如何确定、教师如何指导、成果如何展示等)?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及位置究竟应当如何定位(教师除了指导,同时也应该是研究者、参与者、组织者)?学科内及学科间如何渗透?

3.研究目的

(1)通过查找、阅读、归纳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查询网络,制作电脑软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电脑的能力。

(3)通过撰写、报告课题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与写作的能力。

(4)通过培养学生贯通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基本观点多维观察、分析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

(5)培养学生反对恐怖、热爱和平、关怀人类命运的人文素养。

(6)培养一批研究性学习骨干,带动全体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4.研究手段(信息搜集方式、多媒体的使用):查检资料、查询网络、调查访问、制作软件。

5.活动方案

A.准备工作

(1)征询学生意见,师生协商确定研究课题。

(2)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学生自行确定子课题研究人员。

(3)学生分组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做到有理有据,观点鲜明。

(4)学生进行街头采访,了解各行各业人士对“9·11”事件的看法。

(5)学生汇总、撰写课题报告,教师审阅、修改。

(6)师生共同制作软件。

(7)交流讨论课题研究成果。

B.主要内容

围绕“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问题”这一主题进行探究,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

C.课堂活动程序

(1)学生在查阅有关资料、掌握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围绕“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问题”这一课题在各班开展讨论,推荐优秀者参加年级汇报观摩。

(2)研究成果汇报观摩课实录

音乐起(低沉、舒缓的小提琴曲《沉思》贯穿观摩课始终),显示多媒体画面。

师:“9·11”事件震惊了全球,恐怖主义问题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为此,我校部分高中学生以“9·11” 事件为切入点对世界恐怖主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今天,他们将在这里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各位。

主持(女):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首先让我们一起观看一段“9·11”事件的录像(多媒体画面再现“9·11”情景。)

主持(女):重温“9·11”,我们仿佛又置身于那恐怖的一刻。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深思。事件发生后,有人高兴、支持;但更多的是惊恐、愤怒。各国政府纷纷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恐怖主义。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行动打败了塔利班,但头号恐怖分子拉登仍下落不明。阿富汗每天都在流血,平民在大量伤亡,流离失所。流血,何时才能停止?战争,何时才能结束?

主持(男):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世界范围内的恐怖组织活动越来越猖狂,他们的目的何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在这条歧路上继续走下去?为什么恐怖事件会频频发生在美国?这与美国各方面的政策有何关系?恐怖活动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问题——当今世界恐怖主义。

主持(女):我们研究小组进行了街头采访,他们中有普通市民、医务人员、军人、教师、学生,还有两位在南通工作的美国人。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对“9·11”事件的看法。(多媒体画面再现街头采访录像)。

 

主持(女):为什么会产生恐怖主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下面请研究“根源”小组的同学具体、深入地分析这一问题。

学生(1):导致世界许多恐怖组织形成以及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其根本原因还是美国政府所采取的一味偏袒以色列的中东外交政策,而这种政策也是国际恐怖主义无法根除的重要原因。

学生(2):多数舆论认为这次袭击事件是原教旨主义恐怖分子所为。(介绍原教旨主义及其兴起的现实根源。)

学生(3):这次袭击事件一开始就有记者分析,单边主义是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之一。

师:刚才三位同学分析了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而通过近代史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近代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公正、平等的追求。从近代以后,所有国家、民族都力图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而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9·11”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主持(男):了解了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我们再请研究恐怖主义概况的小组给大家介绍当今世界的恐怖主义组织。

学生(4):(介绍全球最大的恐怖组织网——本·拉登的组织。)

学生(5):(介绍恐怖组织的财源:国家支持、私人捐助、抢劫银行、绑架勒索、金融犯罪等。)

学生(6):(介绍中外恐怖主义的历史,其中介绍了中国最早的恐怖主义活动——荆轲刺秦王。)

学生(7):(介绍目前恐怖主义的特点:国际化、专业化、高技术化、背景复杂化。)

学生(8):(介绍国际恐怖组织的几个生存土壤:西欧、中东、拉美、南亚、非洲。)

师:通过以上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恐怖主义的历史由来已久,而随着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恐怖主义组织也日趋国际化、专业化、高技术化。所以,世界反恐怖主义活动任重而道远。

主持(女):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它是人类安全的大敌。下面就请研究“‘9·11’事件给全球的影响”小组为大家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9):(介绍“9·11”事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学生(10):(介绍“9·11”事件的政治影响:美、中、俄三大国间及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学生(11):(评述“9·11”事件对全球格局的影响。)

学生(12):(论述恐怖事件对全球军事带来的影响如军费开支、新式武器等。)

学生(13):(介绍恐怖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从中引出“东突”问题。)

师:美国遭遇轰炸,世界动荡不安。

主持(男):“9·11”事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各国政府都有哪些对策呢?最后我们请“对策”小组来谈一谈。

学生(14):(强调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怖主义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15):(介绍作为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的俄罗斯在反恐怖主义活动中的作用。)

学生(16):(介绍中国反恐怖主义的措施:谈判、军事或准军事措施、保护重点目标、国际合作、情报工作。)

学生(17):(强调应采取全球性的联合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主持(女):通过今天的成果汇报,我们了解到民族矛盾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而发达国家的对外政策则是恐怖主义成长的催化剂。它不仅影响全球的经济,也波及全球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它已不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开始走向国际间的联合。要彻底根除恐怖主义,单纯凭以暴制暴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有关国家摒弃称霸全球的野心,与世界广大国家联合起来,才能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师:20世纪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世纪,既是全球谋求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世纪,也是多事之秋,其中恐怖活动尤为突出,成为全球媒体的热门话题,反恐怖活动将成为新世纪的“焦点”。

主持(男):下面欢迎来宾谈谈他们对恐怖主义问题的一些看法,并对我们的汇报课进行现场点评(略)。

师:今天的汇报会到此结束。最后,让我们共同为世界的和平而祈祷,同唱一首《让世界充满爱》。

  D.延伸

1.在校园网上制作专题网页,发表活动课成果。

2.制作展示专题。

3.利用广播站、班会课向各年级作专题报告、讲座。

三、一点体会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当今各门学科间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携手并进。我们以“当今世界恐怖主义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该课题以历史为主轴,综合了政治、语文、地理等多门学科,整个专题做到纵向延伸、横向拓宽、学科渗透、综合训练。实践证明,研究性教学能够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研究性教学不是靠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学习质量,而是要让学生面对广袤的知识海洋去获取、去思考、去体验、去感受,以拓展心灵世界,培养研究学习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