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李志雄:如何搭建历史教
从康熙的议论谈宗泽、岳
李志飞等自探共研历史教
李志雄如何搭建历史教学
最新热门    
 
李志飞等:自探共研历史教学策略探索

时间:2009-10-18 17:08:16  来源:李志飞等
 

自主探究  共同研讨  交流分享  以评促学

——“自探共研”的历史教学策略及其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广州大学实验中学  李志飞    越秀区教研室  吴美娟

 

内容摘要:2003学年,根据我区“历史学科‘自探共研’教学模式及其评价的研究”的课题总体方案,结合广州大学实验中学的教学实际,对“自探共研”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本模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讨——交流分享——评价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并通过评价分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自探共研  以评促学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构建“自探共研”模式的理论依据

 

“自探共研”模式是在“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指导下,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策略形成的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自探”即自主探究,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时间内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共研”即共同研究,是指学习主体、成员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全体学习者所共享,通过共研,学生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实现知识的内化。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以及小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成功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在中学历史课堂构建“自探共研”教学模式,可以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支点,主要有以下两个依据:

 

(一)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素质教育的精神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中指出:“新课程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儿童发现问题的情景,引导儿童从问题情景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与儿童共同展开探究过程。”也就是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坚持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将历史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每个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验和感悟历史,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分享,逐步提高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我们力图通过对历史课堂开展“自探共研”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动态、多元、主动的研习环境中,超越了传统课程侧重于机械性、接受性、内向性的不足,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了师生主动求索的进取精神。

 

   (二)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该理论强调学习是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重视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而实现的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作用。 这个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与他人合作,协商、交流和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主体的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外界客体进行加工、改造、整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主体的认知结构也得到不断建构和发展。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而让学生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帮助学生培养通过认知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到认识其内部规律,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课堂“自探共研”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是建立在建构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注重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激发兴趣;注重创设情境、问题探索、发展能力;注重协商、合作学习;注重激励性学习、分享交流等。

 

二、在中学历史课堂构建“自探共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自探共研”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引导学生在对教学内容的自主研习的基础上,在小组内或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索、共同讨论,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以及小组评价,促进教学相长。

1、创设情境,诱导深入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是学习活动的定向阶段。创设情境就是将文本信息形象化、情绪化、经验化,以引起学生的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萌生问题和想法,从而让问题和想法牵引学生向知识的深处走去。鉴此,教师依据教学任务,通过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情境性问题,巧妙地将学习目标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开元盛世”》的教学为例,这一课的内容介绍的是盛唐经济繁荣局面,而这时候恰好广州举办春交会,于是教师抓住这一契机,把课题改成《盛唐的经贸洽谈会》,把农业、手工业、商业顺理成章地安排成农业展厅、手工业展厅、商业展厅,另外还加上政府职能部门组织新闻发布会,总共四大部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个组负责一部分,由他们小组进行推介。教师这时应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农业组可以从新农具和农作物新品种两个方面进行推介;手工业组则可以制瓷业、丝织业、冶铁业等方面进行推介;商业组介绍大都市长安的基本状况,目的吸引各方客人的到来;政府职能部门既要阐明唐朝的开明政策,还要组织经济论坛——讨论唐朝经济繁荣的原因。这样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放手自学,独立思考

放手自学即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及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即不干扰学生,让其思绪驰骋飞扬,把感悟出的问题和想法叠加、碰撞、搅拌,然后过滤,加工成自己的观念和意向。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补充文字与图片等各种资料,让学生从中捕捉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时间与空间。

再以《“开元盛世”》的教学为例,教师给农业组准备了《曲辕犁》、《筒车》的图片和关于茶叶的介绍资料;给手工业组提供了《唐朝的手工业分布图》和有关制瓷的南青北白、蜀锦的资料;给商业组展示了《长安布局图》和关于故都长安的介绍资料,给政府职能部门则准备了几首唐诗和有关唐朝经济的资料。

3、分层指导,自探共研

这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练习等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例如在进行隋朝大运河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有全面的理解,教师设计了一道由隋炀帝颁发关于开凿大运河的圣旨,让学生围绕有关内容仿写圣旨。学生对仿写圣旨非常感兴趣,他们对影视中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钦此”已经耳熟能详,他们都想试一下当“皇帝”滋味,但怎么把课本知识转化成皇帝圣旨,他们却犯难了。这时需要教师的适时指导。

4、组织交流,共同分享

此环节主要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对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的内化。在此要求达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境界。对“自探”的结果不要求统一,发掘“自探共研”的信息和成果的最大蕴藏量。因此组织讨论,发表学生的不同见解、一知半解或一分肯定、一点怀疑、一声感叹,都可能是学生真正的收获。组织讨论交流成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交流在自探共研过程中所作出的选择、判断,以及在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新发现。

以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郑和下西洋”的教学为例,教师抓住凤凰卫视台准备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拍摄《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的契机,把学生分成线路组、事务组、旅游推介组、影响组(包括对国内和国外)四个小组。他们经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教师组织他们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影响组有的学生佩服郑和的英勇无比,胆色过人;有的赞叹明朝的强大;有的叹息明朝统治者厚往薄来;有的甚至假设郑和当年奉命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海岸时,决定一直走下去,……于是,后来有了郑和发现“新大陆”,有了“日不落”的中华殖民帝国,现在的世界头号大国是中国而非美国……

 

5、质疑问难,拓展延伸

这个阶段是师生再学习的阶段,是讨论交流成果的继续。此时可能产生激烈的碰撞,质疑问题中可能因持不同主张,学生各执一端,形成争执态势,可能是全班讨论时的思想冲击波又滋生了新的疑点,需要深入研讨。此时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形成主流意识,同时允许个人存疑,不强求一律,对学生的成果整合到此即可。

以“四大发明”影响的教学为例,当教师正在对这堂课进行小结时,突然有学生提出::四大发明没有传到欧洲,中国会不会遭遇百年屈辱呢?全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纷纷窃窃私语。一时间,同学们反响强烈。统计了一下,全班52名学生,表示否定意见(四大发明没有传到欧洲,中国不会遭遇百年屈辱)的有31名,持肯定意见(四大发明没有传到欧洲,中国还会遭遇百年屈辱)的有21名,教师立即将他们分成两组,让各组分头准备,在下一次新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讨论。

6、评价分享,以评促学

教学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起着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自我反馈调控能力,使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的交互发展。

首先,教师的及时鼓励性评价是外动力。在每一个学期开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轮流做组长,组长负责把组员在小组内或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探究性学习,合作探索、共同讨论出来的成果记录于上,经过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后,小组成员对教与学各环节的感悟、反思也要及时记录下来,课后,教师要收集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教学相长。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附表一:学生在班级参与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记录表

                                                 所在小组------------------------

项   目

成  员

自评

同伴评

亮点展现

教师评

听讲、作业、讨论是否认真

A

 

 

 

 

B

 

 

 

C

 

 

 

D

 

 

 

小组

 

 

 

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提出问题、讨论与交流)

A

 

 

 

 

B

 

 

 

C

 

 

 

D

 

 

 

小组

 

 

 

是否自信(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A

 

 

 

 

B

 

 

 

C

 

 

 

D

 

 

 

小组

 

 

 

思维的条理性(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意见、解决问题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A

 

 

 

 

B

 

 

 

C

 

 

 

D

 

 

 

 

小组

 

 

 

思维的创见性(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提出的问题又创见性)

A

 

 

 

 

B

 

 

 

C

 

 

 

D

 

 

 

小组

 

 

 

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A

 

 

 

 

B

 

 

 

C

 

 

 

D

 

 

 

小组

 

 

 

总评

 

 

其次,让学生都能体验到“自探共研”学习的价值与快乐则是内动力。每学期考试都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把“自探”、“共研”的结果与开卷考试评价相结合,每次的学习都可以成为考试评价的项目之一,都可以入选为历史学习成长袋的作品,每次的学习都让学生体验到“自探共研”学习的价值和评价的快乐。

附表二:开卷考核内容:

项   目

标        准

学习历史热情

课前要预习,课堂积极参与四人小组讨论并做好记录,做组长一次以上,至少有5份完整讨论记录,每堂课发言不少于一次。

描绘历史画面

形象生动表现某个历史画面或事件,每学期不少于5幅(最好以连环画形式)

扮演历史角色

创设历史情景、富有创造力、感染力。每学期编演两个历史人物

识别历史图画

能迅速辨认历史课本中29幅图画以上,要讲出主要背景与内容

制作历史模型

每学期能制作一个历史模型或历史小制作

撰写历史论文

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每学期写两篇历史小论文

收集历史资料

会从网上、图书馆、知识百科中收集并整理有用历史信息

寻访历史古迹

有探究历史奥秘的热情,每学期走访两个历史遗址

编辑历史园地

 

能独立出一套历史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参考珠江电视台“寻根问底”节目)

编写讲述历史故事

编写历史故事,讲述历史故事,既不脱离实际,又富有新意思

 

附表三:广州大学实验中学历史科开放式考试 

班级:▁▁▁▁ 姓名:▁▁▁▁▁学号:▁▁ 填表日期:▁▁▁▁

关于所收集作品的详细描述:

 

 

 

 

 

 

对作品的自我评价:

1、  在作品中我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是:

 

 

2、  我实际上做到的有:

 

 

3、对该作品,我感到自豪的是:

 

 

 

4、下次我需要在如下方面做出改进:

 

 

                                              自我评价分数:       

 

同学的评价:

1、  通过该作品,我最大的收获是:

 

 

2、  假如我来制作该作品,我可以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同学签名:▁▁▁▁▁  日期:▁▁▁▁▁  评价分数:▁▁▁▁

家长的评价:

1、  制作过程中,你给我最大的体会:

 

 

2、  我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给你指导和帮助:

 

 

3、  我对老师的建议是:

 

 

           家长签名:▁▁▁▁▁    日期:▁▁▁▁▁    评价分数:▁▁▁▁▁

老师的评价:

1、  所选作品的优点:

 

 

2、  该作品可以改进的地方:

 

 

  老师签名:▁▁▁▁▁    日期:▁▁▁▁▁    评价分数:▁▁▁▁▁

 

结果显示,很多学生选择了“自探共研”学习成果作为其“历史学习成长记录袋”中的作品,甚至作为开卷考试的代表作。选择“学习历史热情”的有25人左右;选择“扮演历史角色”的达100人左右,占实验班级的70%;“编辑历史园地”的有50人左右;“寻访历史古迹”的有40人左右;结果的形式多样。虽然它可能只是一篇历史小论文、一份资料收集、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场历史剧扮演、一组历史画面,但它确实记录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自探共研”课堂教学过程,记录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历史成长过程。

考试成绩的评价采取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通过评价环境的优化,学生对评价的恐惧心理减少了,反而盼望评价,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心态;对评价的态度由关注一个分数变为更关心学习质量的反馈。正因此,由于学生真正认识到评价的意义,才会发挥评价的激励效能。

最后,重视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利用,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最大动力。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学生历史学习的态度、历史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能力、开放性考试的成绩、闭卷考试的成绩等等。比如,学期末教师给一位学生的评价:老师仔细观察和分析了你在初一学年历史学科课堂学习和探究活动的各项表现和开放性考试、闭卷考试的成绩、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等,欣慰地看到你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历史的学习,学习成绩优良。掌握了一定的史学研究的方法,尤其擅长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资料,并初步学会了处理信息的方法。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课时你那精彩的发言,留给老师和同学的印象特别深刻。如果能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与别人分享那就更好了。

 

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自探共研”教学模式的成效与思考

(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自探共研”教学模式的成效

实践结果表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自探共研”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具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具体成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探索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促进了个性特长的发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我们对采用该模式教学前后实验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式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竞争意识、主动精神明显增强。

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发展情况的对比调查也表明:实验班学生在能主动提出问题、会用多种方法灵活解题、答问有创见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

2、综合素质的提高与能力的迁移,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伴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经过一年的实践,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普遍高于对照班(尤其是开卷考试部分),及格率也高于对照班的平均分和年级平均分。

3、“自探共研”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个人经验的印记,有的或许并不完美,而师生的“自探共研”正好能弥补一些缺憾,学生的需求、灵感、智慧可以启迪教师的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获得师生的双赢,达到教学相长。

同时,在当今知识信息急速膨胀、更新的时代,教师自身已有的知识已不可能像以往那样具有绝对优势,需要自觉地去学习、扩充,掌握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改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跟上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这不仅要阅读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日积月累,自身素质也在知识的熏陶中走向升华。

 

 

(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自探共研”教学模式的思考

我们的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中构建“自探共研”模式是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的,但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及时反馈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自探共研”教学模式的各程序中。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反馈必须及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反馈的积极功能。尤其是每天的反馈比每周的反馈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但是,由于现在教师的工作量很大,容易造成评价反馈的滞后。

2、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和平等和谐的管理制度是历史课堂构建“自探共研”模式的有力保证。

评价是“自探共研”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在评价过程中,少一点强求,多一点商量;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激励。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管理制度,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但是,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对评价的结果进行解释和利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也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继续努力的方向。

3、对“自探共研”要注意有效调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应该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长时间),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危险之中。要防止不必要、不应该的指导,以免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也要防止不够充分的指导,以免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这些,都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同的指导。

 

总之,在中学历史课堂中构建“自探共研”教学模式,既是一个教育思想问题,又是一个教学模式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研究,从而在根本上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现状,使课堂教学真正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主阵地的重要功能。这样,才能奏响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版

3、《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陈伟国、何成刚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新一轮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张静 《历史教学》2002.5.

5、《“自探精讲”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姚承智、范承岁《教育研究》2001.2

6、《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张建伟 陈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7、《高中语文“自探共研”阅读模式的构建与运作》 谭维英

8、《高中历史学科"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福州三中 马平

9、《优化课堂讨论,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刘慎 《历史学习》2000.7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