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王雄:去留肝胆两昆仑的
王雄:对高中历史新课程
葛剑雄:什么是历史,如
王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王雄:想不到学生是那样
葛剑雄:圆明园之争历史
葛剑雄:科举制度——存
葛剑雄:研究中国历史必
葛剑雄:拓跋宏:历史千
葛剑雄:以事实为依据评
最新热门    
 
李志雄:如何搭建历史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桥梁

时间:2009-10-18 17:54:44  来源:佚名
 

       如何搭建历史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桥梁

                         ———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

              桂城中学历史科组:李志雄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学科,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正始兴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将科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如何搭建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桥梁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学科,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正始兴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将科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学科教学   桥梁

    从2004年秋季开始,国家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不再是对原来的教材删删改改、小修小补而是大动手术,进行根本性变革。在这些改革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增设了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中课程结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共计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独占15个学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从此可见一斑了。至于研究性学习有何重大意义,研究性学习教材上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年以来,据笔者观察很多学校对研究性学习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研究性学习是在高一第二学期才开设的。每周设两个课时,由各班班主任上课。这种安排对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上,这诚然不错。但是就目前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来说,并没有专门培养研究性学习师资的专业,这就使得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大家都能上,但大家都不敢上。研究性学习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也十分复杂,要把它像各个学科一样,由某科目专门的老师来上课这显然是不行的。那如何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教材编写者的初衷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将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的教学探究结合起来。各学科为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提供素材,研究性学习为各学科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下面笔者以高一历史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搭建学科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桥梁。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中讲到了民国以来人们衣着服饰的变化。根据该教学内容,我们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做一项关于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还可以据此调查一下当今中学生对衣着打扮的一些观点和见解。

    下面是笔者收集的一项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该报告就很好地将研究性学习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了。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

——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
 课题编号
 
2004—01702
 
导师: 程飞
 成员:张鉴波 杨振波 黄衍威 赖勇勇 赖勇翔 周小婷 张  瑜 程  洁
 组长:张鉴波
 班级:高一(1)班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

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由这个开题报告,我们可以很显然地看出来,做这项研究时我们的选题是来源于中学历史课本的。这说明在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时,我们应该时刻想到研究性学习。看一看自己所上的内容是否能为成为研究性学习所研究的选题。《从穿着打扮看我们生活的变化——中国古今服饰文化小探》这个开题报告,在课题背景中就提出了“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这样就很好地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和当今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观点联系起来了。很好地解决了将课本知识转移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这个研究选题变得更有意义。

 

 

    从学科教学中我们找到了开题的素材,然后我们怎么将学科教学深化呢?这个任务就要交给研究性学习来完成了。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会取得什么预期效果呢?进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上述选题中我们可以采取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然后再根据这些研究方法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一步步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证题和结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历史教师外,其他各个科目尤其是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相关教师都可以做为该研究选题的指导教师。这样就使得原本让一个历史老师花很多时间和心血想深化研究的历史问题,变成了一项计划周密、步骤严谨的集体活动。很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都迎刃而解了。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来,研究性学习和各学科教学不可分离和不可割裂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有很好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

    那如何将各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有意互补呢?我认为应该重点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人员配置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涉及范围广,融合程度高的学科,首先要设置一个专家组来保证其师资的质量。这个专家组应该由各个科目的科组长和任教该年级的备课组长担任。这样一个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保证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有相应的专家做指导。其次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是研究性学习教师组的成员。除了师资以外还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才行。所以学校各行政领导要对研究性学习予以高度重视。在各个场合做好宣传和发动工作。还可以担任研究性学习的名誉专家等。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成员要广,宣传的力度要大,毕竟新事物要被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二.师资培训问题

    专家组的老师要定期对普通教师进行培训,让其在各具体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到研究性学习,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具体学科教学,把具体学科涉及到的一些问题提供给研究性学习做开题参考。

三.合作与交流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是通过学科教学发现问题然后将问题提出来,让研究性学习去研究达到

    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我们提出一个研究问题,该问题涉及到很多学科要求各科老师互相合作配合一起为研究性学习服务。这个时候各学科的老师一定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达到共同提高。

四.评价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强化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而弱化其甄别功能。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我们要组织专家组进行集体评价。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指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把一些优秀的成果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专刊上发表。对于发表的成果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的学科,虽然某些学校在该课程开设之前已经进行过类似的探索和研究,但是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还是第一次被列出来。对于它的探讨和研究正始兴未艾,如何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如何将科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些都是我们在前行的路途中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文献参考:

《综合实践活动(必修)研究性学习》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第1版

《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岳麓书社               2004年8月第1版

东源中学04级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