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李志雄:如何搭建历史教
王雄:去留肝胆两昆仑的
王雄:对高中历史新课程
葛剑雄:什么是历史,如
王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葛剑雄:圆明园之争历史
葛剑雄:科举制度——存
葛剑雄:研究中国历史必
葛剑雄:拓跋宏:历史千
葛剑雄:以事实为依据评
最新热门    
 
王雄:想不到学生是那样有智慧

时间:2009-10-18 17:19:30  来源:王雄
 

王雄:想不到学生是那样有智慧
              ——我的一堂成名课

1985年国家设立第一个教师节时,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当时自己还是个不满20岁的半大孩子,真不知道该怎样上课。时光穿梭,今年已经是第20个教师节了。回首往事,不禁心潮澎湃。在这19年间,我上过上百节公开课,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今年3月2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上的一堂综合文科研究课。

主办方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只要求自拟题目,上出特色就行。我选择了“战争与和平”作为主题。为什么选这个主题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的:其一,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向善的社会,但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将“战争与和平”这个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作为目标,而在现实中,充满暴力的影视作品、游戏有深深影响着孩子们的世界观;其二,政治与历史课中,有关这个主题的内容显得苍白无力,说教的成分太重,我希望用我的探索,找到一种新的塑造“学生思想“的方法;其三,世界上并不太平,战争依然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寻求和平的道路十分艰难,现实中的战争问题已经成为学生心灵的困惑。这三个因素既是选课的原因,也是这节课成功的动力。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困难,比如:(1)综合文科课程学生没有上过,对思考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可能跟不上;(2)没有课本,习惯于用课本的学生可能会不适应;(3)我长期教高中,不熟悉初中生,课堂教学设计可能太难;(4)课堂设在舞台上,这可能会使我和学生都不适应,等等。第(1)个问题是关键,后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解决,为解决这个关键问题,我设计了两个步骤,来引导学生感受教学主题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同时要感受到思考的重要性。

首先,我在上课前,就把电脑打开,打开游戏,让学生们玩雷电II。一上课,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玩战争游戏的学生与不玩战争游戏的学生相比,谁更倾向于暴力?为什么?”同学们开始讨论,但大家都觉得“为什么”不好回答。由此我引出第二个设计。“我们这节课就是要帮大家提高思考能力的,思考能力有什么好处呢?”我提出了四个方面:“可以让我们开心地解决问题;可以让我们相互间的合作更融洽;可以让我们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有智慧。”然后,我引出主题:“我们今天就来思考一个挑战性问题‘我们应该对战争持什么态度?’”

接下去的讨论尽管与我事先考虑的不同,但都比较顺利,这是多年历经坎坷与失败的结果。在上到“什么样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反对的?而什么样的战争是我们应该支持的?”这个问题时,第三组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对我们有害的战争,我们就反对,对我们有益的战争我们就支持。”马上就有学生质疑:“什么是有害?什么是有益呢?”第三组学生回答:“侵略的战争是有害的,维护世界和平的战争是有害的。”另一组学生则说:“对国家有利的就有利,对国家有害的就有害。”还有的同学说:“多数人支持的战争就是正义的,少数人支持的战争就是非正义的。”学生们意见分歧较大,很明显,大家遇到了这节课最难的一个问题。当然,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应该如何阐释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可是,学生们拘泥于人数多少、侵略或反侵略,总是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此时,我有点紧张,但没有急着去解释,而是继续启发学生们去思考:“支持战争的人数多,战争就是正义的么?”有几个同学依然坚持这个观点,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这时一个小个子男生突然:“我们中国有13亿人,我们人数很多,那么我们打别的小国家,难道就是正义的么?”他的发言刚结束,会场里笑声、掌声一片,同学们都感到“人数并不是确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这样,讨论继续向深处进行,一直讨论到大家能够理清“正义”的核心内涵:“维护国家主权,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自由以及反抗压迫”。

从这节课中我得到一个体会,我们一定要有耐心,相信学生的智慧必定会被激发出来的。课后,华师大沈晓敏教授对这节课评价很高,认为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培养了学生热爱和平的社会责任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