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设计 >> 正文
黄丽蓉:卡片分类法在历
黄丽蓉卡片分类法在历史
最新热门    
 
唐君蓉:邓世昌为什么要死呢?---研究性学习案例

时间:2009-10-18 17:08:45  来源:唐君蓉
 

唐君蓉:邓世昌为什么要死呢?---研究性学习案例

执教: 唐君蓉 重庆市工艺美术学校


正值国家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改革之际,我做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欣喜之中,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学为平台,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法之路,促进学生真正发挥主体性的作用,让学生在互动中不仅"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掌握历史发展脉络",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一、背景介绍
这是我在八年级一班上课时的一个案例。在学习《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请一位学生讲述"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的故事,他声情并茂叙述邓世昌在战役中的英雄壮举,当他说到"邓世昌拒绝救生圈爱犬救他而沉入大海….."
突然我听到一个细小的声音说:"邓世昌为什么要死呢?真傻!"
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引起了周围学生的小声议论,从表情上看,有赞同的,有不同意的,还有许多用迷惘的眼神望着我,期望我的回答。经验和责任告诉我,学生在思考所学的知识,但同时也暴露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问题。

该班学生情况比较特殊,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家长是下岗工人,或者属于离异家庭,不少的学生受家长、社会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形成了自私自利,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的习惯,其情感价值态度观受到严重的影响。但该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讨论。"他真傻,为什么要死呢?"这类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充分的关注,悉心的引导。应该及时把握这样的一个教育教学机会,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先弄清"为什么"再探究"他傻吗"。于是我调整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二、研究过程
师:刚才XX同学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邓世昌为什么要死呢?真傻!",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他为什么选择死?他傻吗?"。大家既要注意围绕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又要考虑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
学生1:我认为邓世昌在海战中看见自己的战舰被鱼雷击中了,他想和自己心爱的战舰一起消失,有点傻。
学生2:他下令开足马力撞想吉野号准备与敌同归于尽,说明他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是为国捐躯。不傻!
学生3:为了国家,他可以不选择死,他活着比死了好,活着还可以继续为清朝的海军出力,再和日本斗争。有点傻。
学生4:我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军事落后,在海战中不是日本的对手,他如果不选择死亡,可能也会被敌人杀死,以其被敌人杀死,还不如自己沉入大海。因此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不傻。
学生5:在甲午海战中,中日双方都有损伤,还是日舰先退出战场。不能说中国不是日本的对手。
学生6:我认为他死了很可惜,国家为了培养他,费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他这是一种浪费。他不应该轻易选择死。
不同观点的学生在争执中,却不能用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为了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达到教学的目的,我决定让学生在课后收集资料,再开展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究竟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请同学们下课后收集当时清政府的情况?慈禧太后如何对待这次海战?等资料,同时思考在面临国家利益时你该怎么办?好吗?

上第二节课,当我刚提出上次的问题,学生就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说中日黄海战役时,慈禧太后正在宫廷筹备她60岁生日的大典活动。她还在鸦片战争中和外国侵略者签定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的条约,出卖国家的主权,就是想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继续享受荣华富贵,而不会去顾及邓世昌他们的,邓世昌知道清朝不管他们才选择死的。有的学生说在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李鸿章又自私自利不肯出兵援救,邓世昌是对清政府失望了,心灰意冷感到无力再战,假如他继续活着也看不到中国胜利,所以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学生说他是想用自己的死唤起清朝政府的清醒,崛起。还有的学生说他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安危,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精神。他们都强调邓世昌不傻!
通过两次讨论学生认识到邓世昌用他的死,表现了中国人誓死保家卫国顽强抵抗的精神,以他的死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也想用他的死试图唤醒腐朽的清朝的觉醒。同时同学们表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有好日子过。

 

三、教学后记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纲要》提出新课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赵亚夫先生也提出"历史教育以人为本,重在追求人格的发展、精神的自由。自然合理的历史教学必是拿学生当主人,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他们不是机器,可以任人摆布,他们不是零件,皆可以塑造成一个模样。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而且是不断需要充实思想、不断发展着的生命体。"因此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强迫他们去接受我的观点,而是在课堂上发挥教师"服务"、"参与""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改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以人事说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通过学生讨论,收集资料去感受、理解、体验与领悟历史,同时让他们在过程中去感悟、体会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学生精神升华、人格培养的目的。另一方面使他们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让他们在获得成就感的基础上体会到"我能学",进而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老师"要我学"逐渐变成"我要学""我想学"。

《纲要》提出"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教学在本质上就是要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形成历史知识,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磨练学习主体的精神品质。"历史学科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育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留心,处处都能挖掘到好的教育题材,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在教学中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就能取得知识、思想、能力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刘晓明 王丽荣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赵亚夫《个性 创造性 新世纪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3期
(3)、赵亚夫《历史教育与应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6期
(4)、《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