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1905:终结的一年
最新热门    
 
竹石:终生难忘的赛教评优课

时间:2009-10-18 17:54:53  来源:竹石
 

转自历史课程网竹石老师的历史博客
 
引言:事情发生在四年前,正是自己参加工作十二个年头,在事业上很有些想法的时候。当时区上展开了又一次赛教活动,为了树立学校形象,展现强校风采,校领导决定让各教研组长亲自上阵。作为政史地组长的获得了一次表现与挑战并存的机会。说实话,从参加工作以来各种形式的公开课、赛教课我已经身经百战,加上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不管从什么角度讲,我都没有任何掉链子的理由。然而在参与过程中,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背景:四年前的那次赛教,是我区教育界“名师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西安市“教学能手”评选的一次选拔。各区县参赛者必须过三关:校内评优   赛片评优    区县评优,过关者方能参加市级评优。由于学校决定各教研组长参加,我无须过第一关,赛片评优时历史学科只有我一个人,无须竞争我自然晋级。区级评优,我讲的课题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第三节“三十年代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长征”,结果是二等奖,失去了参加市级评优的机会。不是这个结果我不能接受,而是赛教过程中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和媒体手段的运用等方面存在和出现的问题难以接受,简直是无法容忍!很长一段时间,我难以走出那次事件的阴影,我不能原谅自己!那是耻辱,是我职业生涯的一次遗憾,至今仍历历在目!我必须反思自己、整理自己,必须从那次事件中走出来!

过程:那时侯在教学中提倡使用电教设备,最先进的教具是电视录象和投影仪,教学条件和设备无法与今日能比。由于一直处于传统的模式和思路之中,当时自己对这些手段不是很熟悉,而赛教课又必须使用电教手段。在课题选定之后,我自认为能熟练地驾驭教材,于是主要在电教器材的使用上下了些工夫,忽略了课文的处理,准备了两三天后,我又在赛教前在班上做了试讲(没用电教手段),感觉还行。由于赛教地点就在本校,晚饭后,我想利用学生上自习的时间,把电视录象和投影仪熟悉一下,结果却出了问题。

录象片段引入新课,日本侵华因果的分析,一切似乎很顺利,但就在我利用投影仪打出材料及相关问题时,因对仪器操作不当而使预想的设计被打乱了,课堂有些零散。我准备调整,学生也知道老师是在为明天的赛教作准备,积极配合。就在这时,几位主管教学的领导推门而入。我开始慌乱起来,莫名其妙的事情接连发生:投影仪的强光一直打开着,话语不在精练到位,思路一下子不知游向何处,以往的沉着冷静早已不知所踪,只是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想法是,赶快结束,却又怕结束无法想关心自己的人作出解释,只是清楚地记得当时几位听课的领导坐在后面摇头、苦笑的样子!那天晚上我彻夜难眠,惶惶忽忽中也不知道第二天的赛教课是怎样熬过去的。

反思:痛定思痛,静思当时的每一个细节,我认为那一节让人痛苦的赛教课之所以没有成功,主要是自己当时没有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应能力不强,不能熟练运用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尽管只是从属地位,但应予以高度重视,我们应熟悉她,主动地掌握她,让她更好地辅助教学,丰富课堂。但是,我们在使用媒体手段时切忌走向极端,不要把课堂演变成媒体演示会场,否则就失去了她原有的意义。在那一节赛教课上我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自己没有处理好媒体手段与教学的关系,从而在两个极端摇摆的结果。

其二、课前的教学设计不够严密,对教材知识点的处理、整合不到位。那节赛教课的内容繁多,诸如“三十年代日本侵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蒋介石的内外政策”、“红军长征”等。如果展开讲述,一个课时肯定不够用(新教材已对此进行了调整,把本节分成了两节,两个课时内容。),但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处理的不好,特别是备课这一环节做的不够。

其三、心有杂念,未能全身心投入教学,抵制外界干扰的能力不够。由于太注重在领导面前的表现,急于证明自己,从而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压力之下的行为自然大打折扣,课堂不流畅,言语不自然就在清理之中了。教学如做人,能否脚踏实地是成败的关键。

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我总是难以释怀,不能忘记,也不敢忘记。往事如灯,愿她时刻照亮自己内心的那扇窗,提醒自己,督促自己!更希望年轻的从教者能从中得到一点东西,受到一点启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