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唐宰相刘晏7岁当官 收集…
曹参继萧何任宰相 重用…
西汉宰相张安世夫人墓被…
清白宰相田从典:留下万…
刍议救时宰相张居正
中华宰相村 九凤朝阳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评…
最新热门    
 
唐宰相刘晏7岁当官 收集数据建经济预警制度(2)

时间:2010-10-7 11:03:11  来源:不详
财政改革成功的奥秘: 
  严格区别“士”与“吏”
  刘晏同志在用人方面有重要指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办国家公务,要领在于得人,所以必须选择通达,敏锐,有精力,勤劳廉洁的“士”来做。具体怎么用人呢?
  刘晏在这方面有妙法:士与吏分开。所谓士,就是读书出身的官员;所谓吏,类似那些非经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可能还是属于事业编制甚至聘用性质的办事人员。(注:这里只是打一个比方,请不要完全与现代编制对号入座)。不要小看吏,衙门里的事情基本上就是由他们来办,统计钱粮,撰写文书,判决犯人等等,都是由吏来办的。 
  刘晏充分意识到士与吏的区别。读书人,是在孔孟先进思想的旗帜下长大的,讲究廉耻,有没有钱不重要,坏了清名就不用混了,所以,刘晏委派他们主持检查账户,出纳钱谷的关键工作。至于吏,他们关心的是利,刘晏就让他们主管具体操作,但不得染指账户出纳的关键事。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刘晏能放心让那些士去做关键的工作呢?这就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素质问题。当今有不少人开口闭口就谈制度,以为只要把制度搬来了,就万事大吉。
  其实,体制是人制定出来的,人的素质才起到决定作用。中国古代有相当的读书人有着高度自觉性,自律性,我觉得这个与儒家的“不欺暗室”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一个君子哪怕是坐在没有他人没有光线的房子里,都能保持没有龌龊的念头。“暗室”就是没有任何监督外因的环境,不欺暗室就是一种自己监督自己的训练。 
  人格成功
  事业成功
  成大事者,重在用人。但也重在用己。刘晏不仅用人用得好,而且用自己也用得好。《资治通鉴》说他:“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他为人勤快,肯发奋,所有政事,不管急事还是缓事,都规定在一天之内办完。
  而且由于刘晏重视经济信息收集工作,所以他的工作管道是畅通的。不管手下在几千里以外工作,都战战兢兢办事,就好像自己面前摆了个可视视频,刘晏直接在监视他一般。
  家中只有两车书
  可惜好人命不长,大唐帝国如此优秀的财政专家在公元780年,居然被杨炎以串通反贼的名义杀害,在抄家时,发现堂堂一个宰相大人,家中竟只有两车书,几百斤麦子而已。天下人对他的死的态度就是:“冤之”。儒家的行政观中有这么一个观念:执政者先要身正,然后政令才能畅通。王阳明,曾国藩也持这种观念,王阳明讲究“心”,曾国藩讲究“诚”。某些西方管理制度往往抹去人的道德色彩,只看方法和效果,因此,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国历史上的大奸臣往往都是大能臣。
  我们近年来也接受了这个概念,认为只要能办事,人格如何不紧要。不过,因为这个概念,我们已经吃过不少亏了。管理者人格的成功与事业的成功还是挂钩的。 
  结语:
  为何刘晏能成
  王安石却不成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没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当然,王安石变法所涉及的层面之广,问题之深,任务之艰巨,远非刘晏财政改革所能比拟的。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
  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