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李文藻和他的《琉璃厂书肆记》

时间:2010-10-11 11:51:34  来源:不详
载琉璃厂的面貌:“桥以东,街狭,多参以卖眼镜、烟筒、日用杂物者。桥以西,街阔,书肆外,惟古董店及卖法帖、裱字画、雕印章、包写书禀、刻板镌碑耳。……遇廷试,进场之具,如试笔、卷纸、墨壶、镇纸、弓绷、叠褥备列焉。”解放以后的琉璃厂基本上也是这样。书店“每年购书于苏州,载船而来。”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解放以后,藻玉堂书店王雨等人还派自己的徒弟去南方收书。李文藻还记载他在琉璃厂书肆发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书,上面盖着楝亭曹印,有的书是曹寅抄录他的好友朱彝尊曝书亭藏书的副本。这个情节既证明了曹家的败落(当时曹雪芹潦倒西山,刚死不久),也说明了这些书籍不管来自何方,最后总得在琉璃厂书市出现。藏书家不惜千金,寻找他们喜爱的书,然后小心翼翼地在上面盖上一方鲜红的藏书印。李文藻就记载他的老师纪晓岚不惜千金买书的情况。更让人惬意的是,琉璃厂桥西且有酒肆,文人们“挟书买醉”,然后吟咏歌唱——这是李文藻为我们描述的琉璃厂的又一道景致。
  《琉璃厂书肆记》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记载了琉璃厂人物的生动形象。“书铺之中晓事者,惟五柳之陶、文粹之谢,及韦也。……韦年七十余矣,面瘦如柴,竟日奔走朝绅之门。”文章还写老韦爱读书,他能帮助顾客选书,介绍顾客读哪些书,他是个博学多才的人,笔墨不多,老韦这个熟悉书籍的人物如在眼前。这确是琉璃厂的特点。书商天天接触书籍,从小买书卖书,他们熟悉书的版本、源流、内容,他们继承师傅的传授,又接近学者专家,受其熏陶,日长月久,他们自己也成了版本目录学方面的专家。老韦就是第一个出现在文献中的琉璃厂书肆的专家。
  《琉璃厂书肆记》留下了乾隆年间琉璃厂书业的第一手资料,后来很多人写到藏书,写到琉璃厂,都要提到它。一直总想找来读一读,只是缘悭一面,市面上根本就找不到这本书。一次到泰州出差,顺便到书店去转了转,看到古籍部里还有一些线装书。时间仓促只是粗略翻了翻,印象里有李文藻的集子,但没有看到《琉璃厂书肆记》。回到聊城,再次翻读介绍李文藻的文章,弄清楚《琉璃厂书肆记》不光是收在孙殿起搜集的资料汇编的《琉璃厂小志》中,在李文藻的集子里的也应该能找到。意识到这一点,赶紧打电话请在泰州工作的朋友代为购买。朋友是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他的藏书之精、品位之高是我向来佩服的,很多方面的阅读趣向也是受他的影响。没过几天,朋友就将一套《李文藻四种》买来送我,线装四册,上海古籍书店出版,虽然书钱只有17元,但这份情谊我却看得很重。 
  《李文藻四种》内收《南涧文集》、《粤西金石刻记》、《恩平程记》和《南涧先生易箦记》。《琉璃厂书肆记》收在《南涧文集》里,只有一千五百多字,却浓缩了书业兴盛的一条文化街的景象,读起来很有趣。李文藻后来到广东、广西做官,由于染上瘴气,背部生瘤,“上下体欲百其孔,脓血竞流,未及一月,仅存皮骨,饮食辗转皆以人,午烧宵迷,气断复续”,终至不治,48岁时就客死他乡。钱大昕《李南涧墓志铭》曾戏论李文藻人生之错位:“南润有三反:长身多髯,赳赳如千夫长,而胸有万卷书,一也;生长于北海,官于南海,二也;湛思著书,欲以文学显而世称其政事,三也。”又序《李南润诗集》说:“南涧之节性情与予略相似。予好聚书,而南涧钞书之多过于予;予好金文石文,而南涧访碑之勤过于予;予好友朋,而南涧气谊之笃过于予;予好著述,而南涧诗文之富过于予。”李文藻生平尽在此二段文字中矣。李文藻藏书于四库著录者有七种。殁后书多流散,以安丘赵录绩所得最多,赵氏书后归山东省图书馆和山东大学图书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