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50年代生活记忆(1):…
50年代生活印记(4):…
50年代生活记忆(2):…
考古人员在唐代墓葬中发…
中国最南端古城发现50米…
北京举行系列活动纪念圆…
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201…
圆明园否认将邀英法政要…
庞朴教授和国际儒联获2…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
最新热门    
 
50年代生活记忆(3):“九二米”和粮票的发行

时间:2010-10-16 12:03:57  来源:不详

提倡吃“九二米”和“八一面”

1950年3月,政务院决定改变粮食加工标准,提倡食用“九二米”、“八一面”,并规定,一切粮食公司商店只许出售粗米粗面。

所谓“九二米”,就是指100千克糙米碾磨出92千克白米;所谓“八一面”,就是指100千克小麦碾磨出81千克面粉。这样可以保留较多谷粒糊粉层和谷胚,营养价值相对较好。

政务院这一规定,初衷是为了减少浪费,增加口粮。当时初算了一下,如果人人都吃“九二米”、“八一面”,全国一年可节粮八亿市斤。八亿市斤粮食,至少可以养活200万人。

1950年4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谈“标准米”》一文: 过去大家所习惯的粮食加工标准,只顾到米的白净美观,却不知道(或者是轻视了)这种过分把米碾得白净以后,米里原来含有很丰富的营养素,同时也就是我们身体所迫切需要的养料,竟被一再碾磨而弃之尽尽。真是所谓“弃其精华,留下糟粕”,在爱吃白米的南方人中,就常生一种叫“脚气病”的,就是因为白米中缺少了维生素乙1(Vitamin B1)的缘故。

1950年4月14日,上海《青年报》,刊登了倪章祺的文章《人人吃九二米》。文章介绍说:“九二米的营养价值是不是比精白米低呢?我们说,非但没有低,反而要高得多。”文章最后呼吁:

九二米是最合理想的标准食米,我们青年应该积极协助政府向社会进行宣传,说明它对节省粮食消耗、增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劝大家都吃九二米。

发行粮票开启“票证时代”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

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

学界对于票据的起端,公认的时间是1955年,是以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为标志的。之后,食用油票、布票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厂矿、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

从此,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除了买“红宝书”(《毛主席语录》)不用票,买其他东西都要票。

城镇粮食的凭折定量供应始于1955年,国务院《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时办法》规定居民口粮依据劳动差别、年龄大小以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了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