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法国学者:圆明园历史可…
文化批评:经典新编与文…
浙江江郎山下毛氏文化薪…
湖南欲重建“夜郎古国”…
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美…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者作家直指当下散文创…
八婺文化与浙中崛起
中英文化空间心理距离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
最新热门    
 
文化学者:仪式感消失道德没寄托 破坏或将更严重

时间:2010-10-20 11:52:14  来源:不详
感悟和记忆,我们凭吊古人,不但能够体味历史的沧桑,也能够接收到古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精神的价值。”
  精神世界同样是人类世界的一部分,倘若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失去它,那么他们的世界也就缺了一半。
  无法皈依的道德
  仪式关乎一个群体的精神世界,而仪式感的消失,就导致精神世界彻底的无法皈依。李河说:“所以过节就变成了纯粹的吃,而完全失去了原本精神安顿的意义。现代性的去魅,其实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双重解构,使得我们逐渐失去了超越性的世界。当人们拥有超越性的世界,人就有了责任,有了敬畏,有了准则。倘若一个群体,把这种群体认同,把超越性的信念都瓦解了,没有历史意识,没有信念,没有敬畏,仪式变得毫无意义,其结果就是造就了无数完全没有终极关怀的物质主义者。这种局面,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将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前不久还有学者雇凶伤人的新闻,杀人犯穷凶极恶,贪污犯穷奢极欲,整个群体,就剩下穷极二字。为什么?因为人没有了敬畏,大家都不相信生前身后,不相信举头三尺,行事就没有了任何顾忌,道德也就无法安顿。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证明这一点,大学教授都会抄袭,还有什么道德能够约束人呢?道德落不下去,最终只是空话一句。仪式自然也就没有了意义,大家都讨论赚多少钱就好了,还讨论什么仪式啊。”
  仪式是群体中精神认同的具体表现,而这种群体认同则正是群体之所以维系的前提,李河说:“我们常常说犹太人,为什么他们干什么都那么行?因为他们不管干什么,都是有精神追求的。犹太人几千年没有国界,在全世界流浪,靠的就是精神纽带把他们联系起来,他们互相扶助,最终造就一个个奇迹,也让他们的民族源远流长。”
  破坏容易建时难
  仪式感的消失,并非一朝一夕,同样,它的重建,也并非一日之功。实际上,不用说重建,直到现在,仪式感仍旧在被不断地破坏,物质主义人就盛行不衰。李河认为,这种破坏仍将继续下去。
  李河说:“人类生活中,除了法律就是习俗,习俗是人间的自然法律,但是在现代社会,它已经逐渐消失了。不说100年,几十年来,我们一直都在破坏,不论是体制上的破坏,还是社会环境对它的破坏,都将持续下去。比如说大学,大学是构建精神的家园,但是我们的大学哪里还能看到精神家园的影子。整个社会共同体,现在要依靠钱来维持最低的相聚性。如果连钱都没了,其结果就只能是风流云散,各奔东西。五六十年代,大家都很穷,但是逢年过节仍旧一家团聚,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但是现在,这种团聚就只有花钱吃饭,倘若都很穷,还会相聚么?不会。”
  破坏容易,恢复却难。李河说:“要恢复仪式感,就要恢复精神生活,恢复精神的自然发展。但在这个物质社会里,什么时候才能恢复精神世界,这是一个艰难的事情”。
  晨报记者 周怀宗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