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缂丝,延宕千年的美丽

时间:2010-11-02 12:03:33  来源:不详
代刺绣大师沈寿女士担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兼教习。同时张謇通过沈寿的丈夫余觉从清宫造办处聘来汤长云等缂丝工匠。到了1918年,贫民工场的缂丝已经初具规模,织造出来的缂丝与女工传习所的刺绣时人分别称作“通缂”和“通绣”。张謇后来还将“通缂”摆到了南通绣织局所在的上海、纽约、法国、瑞士、意大利设立的办事处进行销售。

在张謇不懈的努力之下,南通缂丝再次复现。1918年,南通女工传习所在《通海所报》上登载一份广告:“本所陈列室现借间壁药王庙,业已将所中绣品及柳编品陈列并附列贫民工场之缂丝品,足供参观,亦可出售。所惜学生少而订货多,致出口尚未大备耳。”之后张謇在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中已有南通缂丝。如1919年11月23日致赵凤昌一函中:“知令子叔雍濒行嘉礼有日矣。南通贫民工场缂丝、藤竹工科,于美术殊能研究,成品亦颇精雅。兹特令合制挂屏、帐衔二种,用佐新房之饰。设所制犹有不尽善,幸更指示,俾即致臻,至是亦工场之幸也。敬贺!即请大安,合第大喜。”在1918年给江苏督军李纯的礼单中也有“通绣、通缂”等贺礼。

当时中国战事频频,在偏安一隅的南通,张謇用自己不懈的坚守保留了传统缂丝工艺,将南通缂丝很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跌宕中的延续

在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南通缂丝一直隐没在南通当地的织造中,并未有什么大的作为。直到1979年,王玉祥考进南通工艺美术所,南通的缂丝才再次得以向世人展示。现为宣和缂丝研制所所长的王玉祥出生在纺织世家,祖父祖母在清朝时就开设织布作坊,清末作为纺织专家被请到南通。他的家就住1895年张謇创建的大生纱厂老工房内,父母、姐姐都是大生纱厂织工,他小时候经常穿梭在大生纱厂的车间里,对于织机上的经纬交错,就有了些与生俱来的悟性。

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体制改革,王玉祥不愿看到刚刚恢复的宋缂丝技艺淹没在经济浪潮下,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自己出资成立了一家缂丝作坊,决定用现实的经济市场来滋养这千年的中华绝技。

“我先后收过一百多名徒弟,走掉的一大半还不止,留下的全都是对缂丝怀着深爱的人。”缂丝工艺学习的初步阶段并不难,数月至一年就能学到基本手法,但若要真正掌握没有个三五年是不行的。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人为了生计开始学习这种技法,经济发展之后却耐不住寂寞各奔东西。这也使王玉祥对研究所织厂的经营模式开始进行反思。他取消了一直以来流行的按劳计件工资,转而实行固定工资加奖金的方式,保证缂丝工人的经济来源,用无后顾之忧的吸引力来留住人才。毕竟,在这个吸纳青年越来越困难的行业中,保留人才是最迫切的话题。

这样的经营模式也带给王玉祥极大的压力,缂丝成了全家人投身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