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青岛崂山景区门票拟涨三…
海口民国元老故居成工地…
冯庸病逝台湾近三十载 …
近三十年大陆及港台简帛…
最新热门    
 
近三成工艺美术品生存困难 民族文化要活态保护

时间:2010-11-07 11:13:09  来源:不详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现代化浪潮已逐步渗透到各民族,民族文化发生了变迁,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各民族如何发展文化?如何利用好文化资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如何保护各自的特色文化? 
  近日,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召开。多名民族学专家就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
  传统受到“时尚”冲击
  甘肃省民族研究所所长王建民提出,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消失的速度在加快;此外,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消解问题也愈发突出。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杨源曾多次深入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开展田野调查,发现鄂伦春族的文化特性和传统工艺正渐渐消逝。在2009年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的展示活动中,“鄂伦春族桦皮器已用现代胶水黏合代替了传统桦皮器制作工艺中最核心的缝制工艺。”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石开忠是侗族人,他以侗族大歌的例子说明了现代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流传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石开忠说,侗族大歌“火”了之后,侗族年轻人应邀在电视上表演,因为舞台需要,常常会加入一些舞蹈动作,甚至换上鲜艳的表演服装,原生态的民族歌舞被改变了“模样”。“年轻人表演回来之后,还常常劝导父母‘创新’,认为真正的侗族大歌就应该是电视中的样子。”
  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受到“时尚”文化的冲击,并非个别现象。在民间美术领域中,根据2008年底完成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报告》,全部1865个工艺美术品中,生存困难的536个,占28.74%;濒危的253个,占13.57%;停产的117个,占6.72%。
  这些冲击所带来的严重问题就是传统文化或民间工艺“后继无人”。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谭宏认为,很多年轻人,在普遍的西化趋向、“哈日”、“哈韩”潮流中,对本民族的艺术丧失了最起码的文化自信心。这挤压了很多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
  培养传人,找准路子
  如何更好地保护并传承各民族的文化?杨源还认为,首先要保护和培育文化的传承者,尤其要关注“一老一少”:“一要保护掌握着传统技艺的老人,为其提供传授制作技艺的条件,并对其掌握的技能和本人基本情况做详细记录;二要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并能够利用传统技艺生产文化产品,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年轻人掌握的传统技艺成为谋生手段。”
  杨源还认为,“应该倡导传统技艺进校园,在中小学开设传统技艺课,比如剪纸、剪桦皮艺术的学习和创作,帮助青少年了解并热爱本民族文化。”
  石开忠则认为,关键还要因地制宜,找准保护的“路子”。据他介绍,在贵州省从江县有座侗族鼓楼,申请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之后,却陷入“两难境地”。原先,当地民众在楼里面生火,驱赶楼顶的麻雀,鼓楼顶部才不至于长草发霉;如今,“升级”为文保单位,实行静态保护,不让进,也不让生火。“以前可以保护50年,现在只能保护20年。”
  在石开忠看来,“两难困境”同样存在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开发。“我们也很矛盾,旅游业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确实对当地的传统文化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冲击。”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刘琼对于这个问题,显得比较乐观:“作为旅游开发吸引物——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所利用的正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部分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