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兆贵:社稷之臣的人格…
最新热门    
 
杨明贵:文学教学者的使命

时间:2010-11-08 11:20:33  来源:不详

在当代消费文化的冲击和占有下,“文学性”的界定问题似乎已经逸出了人们的思维世界,以至相当多的学生已经淡化甚至放弃了对“诗意”的追求。精神生活中“诗性”意识弱化的速度的加剧,使得文学的身份在现实中对学生而言变得日益陌生,而教师也由于文学精神的模糊和被放逐,遭遇到了在课堂上将自己扮演成一个独语者的尴尬。

 

    同时,当代社会的技术化和经济全球化走向,将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文学教学者面前:文学如何在技术理性时代保持人文精神内涵?技术理性强调逻辑性和物性,人文精神主张感情和审美。文学在本质上服务于人文精神的改造,文学理应超越技术理性,保持和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但是,在以追求物质工具的进步为终极目标的技术理性的迅猛扩张和冲击之下,文学在唯美主义者那里曾经获得的独立身份日渐显得模糊甚至可疑。当“文学”遭遇“技术”之后,二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势不两立的对峙局面。在人的异化问题已经成为技术理性时代的人们所切实感受到的生存困境的现实中,如何遏止人性在物欲中的病变,为我们的灵魂寻得一方诗意的栖所,从而达成人和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模式,的确应该是建构现代人文精神的目标指向。文学是生成人文精神的重要的载体,然而在技术话语的覆盖面已显绝对优势的文化背景下,“文学性”已经逃逸出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限定而弥漫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术等各个领域,文学在诗性层面上的美学品质开始普遍淡化,文学对意义的深度追求似乎已不再是必须的自觉。在现代社会由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中,随着传统的文化等级秩序被摧毁,呈现出众神狂欢局面的消费文化已成社会文化审美的中心,而因之形成的追求闲适的时代浪潮似乎要将文学的教化和审美功能全部淹没。甚至,在没有市场就没有发言权的新式理论的指导下,文学不惜使自己降格至一种撩拨世俗欲望的工具。

 

    要使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真正告别那充满幻想和喧嚣的虚假的精神“乐园”,以及焦虑、抑郁、狂暴、无聊等“现代疾症”,在真正的“人”的向度上自我诘问、自我清理,并产生道德痛感和人文激情,就必须对“文学性”和文学的使命作出新的的界定和阐释。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