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兆贵:社稷之臣的人格…
最新热门    
 
杨明贵:文学教学者的使命

时间:2010-11-08 11:20:33  来源:不详

    文学是以审美为最高本质的语言艺术,作为精神向度的情感及审美评价和作为媒介的语言是两个重要的纬度。“文学性”是从经典文学的人性探寻和审美创造意义上产生的,对真诚的、善的人性之爱的传达,对人类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对人的自觉的呼唤与追求,是最本真的“文学性”。体现这一原则的“文学性”是符合现代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甚至是对人文精神内涵的一种诗意的诠释。坚持和捍卫“文学性”的道德使命,在于促成一种健全的生命形态的形成。换言之,现代人在实现物质解放的道路上,也应该将发现美、结识美、欣赏美、为美动情,作为自我实现、自我拯救的重要途径。

 

    文学教师是人文精神的呼唤者,是理性主义的捍卫者。但是,这种人格取向却与当下的文化氛围之间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而这,也许正是我们司空见惯了的一种悖论模式:主体的人文理想越炙烈,其存在的方式也就越危险,对以消遣和娱乐为文化消费倾向的大众就越有一种“侵略性”。文学教师的职业使命使得他与世俗化的现实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之中,他所挥动着的那面人文精神的旗帜也许只能停留于他的课堂语言和精神向往之中。这种挑战,是西西弗斯式的坚持。然而,像西西弗斯一样,即使肩负的是无望的命运,也比服从绝望的宣判要崇高得多。

 

    当然,在世俗化的潮流中,文学教师不能只是单纯地拒绝、抵抗现实,而应冷静地予以理性的批评。不应该对现实只是愤愤不平和痛心疾首,而是应该挥起批判之剑,在自己能够有所作为的范畴内,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者的风范坦然处之,既能揭示出现代社会的多种疾患,又体现出自己真诚的、善的人性之爱。

 

    文学教师也许无力阻止强大的世俗化的潮流,在浮躁和充满喧嚣的当下文化生活中,其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也许是微弱的,但是,一个真正有着信仰的文学教师,应该是合乎理想和人性的生命形态与生存秩序的毫不倦怠的守望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