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鹤:著名学者的遗藏宜…
最新热门    
 
周振鹤:“百世可知”与“未必尽同”——读《论语·为政》篇有感

时间:2010-11-18 11:23:41  来源:不详

《论语》最近几年被炒得滚烫,尤其是被人调制为心灵鸡汤以后,受众无限扩大,甚至成为包治百病的良药。我们小时候并未赶上读经时代,也未受过家教,所以对《论语》其实相当陌生。倒是进入历史学领域之后,觉得一切传世记载皆可作史料观,才认真地读了一下。读《论语》者,多注意其于人伦礼教方面的作用,而一般并不关心其中有否历史观的存在。因为要找孔子的历史观,尽可以从《春秋》去寻觅,岂不闻孔子述《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才是孔子施展历史拳脚的地方。但是《论语》既是孔子学生所记载的夫子教诲,则不能不有孔子的历史观在其中。在读《为政》篇的时候,我就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这篇文字记载孔老夫子的弟子子张问道:“十世可知耶?”这位子张不是一般弟子,就是《韩非子·显学》篇里说到的“儒分为八”派之后,其中一派的“子张氏之儒”的领军人物。子张这个问题问的就是历史问题:我们到底能否预测到十代以后的天下如何?未承想,孔子的回答不但出于子张意外,也出于我们所有人的意外。他先说出我们能够预知后世的道理:“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朝乃承夏朝而来,其制度对于夏朝既有不变的继承——因,也有变革的一面——损益(简单地说即去掉一些,增加一些)。因此结论就是“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一般人以为这句话只是在解释“周礼”的变化,其实没有说到底。礼在儒家那里就是制度,甚至是整个文化的代表,而不止是礼仪。孔子虽然生活在春秋末年,但在历史统绪上还在周代,在东周。他也料到周可能要亡,所以会有“继周者”出现。但没有关系,周即使灭亡,继承周的朝代即使经过百世,他也能推测到是什么样子!

   

    中国人以三十年为一世,百世是多少年?三千年!孔子说这话至今还只有两千多年,连我们之后的天下他也认为是可知的。但孔老夫子正说出了中华文明最基本的特点,那就是“有变有不变”。我们日常对中华文明所引以为豪的正因这是世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我们肯定不是这世上最古老的文明,这已为目前的考古与历史研究所证实,但我们却是这世界上唯一的延续四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文明。为什么?正因为有这“损益”的机制在。如果文明发生全盘的变化,变得面目全非,这文明就已经中断,再也不是原来的文明。如果一个文明全然不发生变化,那它必然不能适应历史的潮流与其他文明施加的影响,就必然会中断,这两方面的情况就是世界上许多古代文明的命运。全变已经不是“我”,不变则没有“我”。中华文明恰好是“有变有不变”:变其可变,即有损益,有去掉旧体制的一面,又有接受新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