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纪连海:如何看待野史?…
历史人物的“装”(3)
历史人物的“装”(2)
历史人物的“装”(1)
历史上的济公并非“犀利…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历史上…
11月25日 现代文学家巴…
史学家陈垣故居江门重修…
11月26日 国务院批准首…
500年历史的箫笛之乡积…
最新热门    
 
历史学家的“了解之同情”——读《许倬云观世变》

时间:2010-11-28 11:57:38  来源:不详

台湾大学许倬云教授在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造诣精深,并且注重治史方法创新,著述等身。许先生写历史,不写政治、战争、帝王将相,专写老百姓。他的代表作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万古江河》等,很具有现实借鉴意义。他的《许倬云观世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让我们一睹先生的治学之风及其人文关怀。

 

    上世纪五十年代,许先生在台大求学,当时的校长是傅斯年先生。许先生求学时,考古学跟李济先生学,古代社会跟李宗侗先生学,董作宾先生教的是商周的甲骨文。如此丰富的大师资源,让许先生的历史研究跟同行不太一样。他的历史关怀,范围更宽,不单单在历史一行之内,而是跨了几个门道,比如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

 

    先秦两汉典籍,藉一人之力就可以卒读,而对其解释却众说纷纭。究其原因,就是典籍的散佚导致不足。文献不足征,则立论颇容易,驳议相对无力。上古史的研究也曾长期徘徊在“猜谜”的圈子里来回打转。近世众多的史学界也有“两汉三代以上书不敢观”的说法,就是考虑到秦汉之前的历史,很难用实证的方法去证实。所以上古史只能从“点”而很难用“面”去切入;怎样的叙述角度,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也是颇煞费上古史学家脑筋的。观许先生书,他的角度切入是有独到之处的。他不从政治体制或利益团体的角度去叙述历史的进程,而是从平民生计的角度着手,着重探讨过种植业及经济作物的变迁,对西北、中原到东南中国的人口及政治的影响;又探讨了北方的气候变化对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的影响,亲缘关系与文化传承的直接关系等等。这些角度,比之曾经出现的史学观点,更为接近人情之感;确实是对史实了解以后,对那段历史同情的研究。

 

    “了解之同情”的研究方法,著者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的时代、所居处环境、所熏染的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的历史。许先生背负民族与文化的复兴,身上的史学责任感深重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