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李泽厚思想之河汩汩向前…
李泽厚“半吊子”英文打…
最新热门    
 
李泽厚思想之河汩汩向前(二)

时间:2010-11-29 12:54:06  来源:不详
蛰伏近二十年后,1979年3月,34万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出版了,令许多人大吃一惊。人们只知道李泽厚从事美学和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从来不知道他还会写出这样的书!实际上,这也不只是一本研究康德的书,通过“批判”,李泽厚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他将康德与马克思相联系,从中表达了“主体性实践哲学”亦即“人类学本体论”的初步构想。在思想大解放的上世纪80年代,此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已再版6次。
    
    4个月后,他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出版了,同样引起轰动,并受到胡绳、黎澍、王元化、金冲及等学人的好评。
    
“《美的历程》?第三本也算不上!”
    
    上世纪80年代,是李泽厚的著述高峰期。继上述诸书之后,他又出版了《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到80年代末,他完成并出版了《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那时,李泽厚每有新作发表,朋友间都要奔走相告。”时隔30年,易中天仍清晰记得《美的历程》带给他的震撼,“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在这之前,美学史的论著基本是教科书式的编年史,只有归纳,没有独创的范畴系统,更谈不上自己的理论体系,除了让人得到些“知识”,完全无助于提高审美能力。“当时我也看过好些文学史美术史,不满意。所以这本书,每章每节,我都有些新东西。”李泽厚说。不过,他不认为这是一本美学史,“这只是一本中国的审美趣味史。”
    
    《美的历程》让年轻人看到了“原来学问可以这样做”:讲哲学,可以不套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的既定框架;讲文艺,也不一定要套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帽子,而完全可以从作品和自己的感受出发。冯友兰先生称赞此书是对中国美学、中国文学以至于中国哲学的精练浓缩的概括,“一部死的历史,你讲活了”。
    
    当时,正有一股自下而上的“美学热”袭来,青年人对美学有一种近乎狂热的兴趣,《美的历程》更成了青年学子的架上之书、枕边之物。这种热度持续了整个80年代,并对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1986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标题即为:《请听北京街头书摊小贩吆喝声“李泽厚、弗洛伊德、托夫勒……”》。
    
    虽说《美的历程》为李泽厚赢得巨大声望,但他说:“这在我所写的书里,第三本也算不上!”在他看来,自己1988年出版的《华夏美学》更为重要,因为叩问美的本体、解开美的哲学之谜,这才是他真正的美学抱负!《华夏美学》在“儒道互补”的思路下提出了“儒”所派生的“情本体”美学、“乐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