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周海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不对硕士生发表论文做硬性规定,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国际惯例。但这并不意味着论文对于硕士生的学习不重要。“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是硕士生对自己学习成果的陈述,也是对学习成效的检验。硕士生在做论文的过程中——从找选题到运用方法,再到具体分析和实施操作等,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获得规范性、学术性和过程性的深度体验。”
“想要充分发挥论文的上述作用,需要对当前的状况做一些改变。”周海涛认为,我们应该改变“严进宽出”的硕士培养模式,让学生明白,并非考上了硕士就万事大吉。其次,应加大导师对硕士生的指导强度,还可以将一对一辅导的时间折算成课时,从而激发导师辅导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要改变“证书代表实力”的功利化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花更多时间写论文、做学术。
熊丙奇表示,硕士生阶段具有过渡性,更多指向的是“应用型教育”,所以过度强调硕士生的学术性,规定他们必须发表论文的做法并不合理。“取消这一硬性规定,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想要彻底改变硕士论文质量差的现状,就必须对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
熊丙奇建议遵循学术的基本规律,将学术共同体(相关领域学者组成的群体)的意见作为评价硕士论文质量的唯一标准,而非论文发表的数量与期刊档次。此外,导师应对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负责,硕士论文质量应与导师的学术声誉挂钩,避免让导师成为摆设。
“实现这些变革的前提,是摆脱教育上的计划体制。我们应加快建设具有学校自治、学生自主和教授治学等基本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将教育的权力重新交给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熊丙奇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