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扫街族”装备犀利 九…
最新热门    
 
九成受访者不过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缘何“遇冷”

时间:2010-5-7 11:44:41  来源:光明日报

  五四精神该如何传承

  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五四青年节,是一个既年轻又年老的节日,说它年轻,是因为它是一个专属于青年人的节日,说它年老,是因为它已经走过了91年的岁月旅程。

  如今,这个薪火相传了91年的节日,正遭遇着如何焕发新活力的“烦忧”。按照国务院有关决定,14周岁至28周岁的青年可在5月4日享受半天假期。可据媒体日前报道,超过七成的适龄青年都明确表示没有或不知道“半天假”。更让人忧心的是,中国青年报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90%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不过青年节,只在电视上看一眼相关新闻。

  五四青年节遭受的“冷遇”,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青年人应该如何铭记那段历史?应该如何深刻反思五四青年节所遭受的漠视?又应该如何以一种新的形式来传承这段集体记忆,继续弘扬五四精神?为此,我们特别在五四青年节过后,邀请了有关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就此话题展开探讨。

  记 忆

  91年前的历史该如何留存

  李永春(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91年前的5月4日,北平3000余名青年学生为抗议北洋政府出卖山东权益,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率先高举“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为中华民族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觉醒和复兴,抛头颅洒热血。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郑广永(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教授):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体发起的爱国学生运动,它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卫建国(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五四运动的爆发,推动古老的中国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青年也作为一支新生的社会力量,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91年来,五四运动燃起的这团熊熊烈火,之所以能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先进青年,就在于它不仅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91年后的今天,时代发生了剧烈的变迁,青年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改变,但青年肩上承担的民族复兴的重任仍然没有改变,五四运动所形成的五四精神仍然没有改变。

  余开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记忆总会越变越模糊,越来越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91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的学生爱国运动,也不能例外。但五四运动所形成的五四精神,却不应被历史的记忆所遗忘,而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因为五四运动所内蕴的五四精神虽历经91年的风雨,至今并没有过时,反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熠熠。在新的时代,五四记忆如何更好地留存,五四精神如何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对于所有青年人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对于全社会来说,也是一个需要仔细琢磨的重大课题。

  遗 忘

  “有青年,无五四”的隐忧

  李永春:光阴荏苒,岁月如梭,1919年那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历经岁月的无情冲洗,已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特别是在当下,一部分青年人正不断被现实的生存压力所挤压,再加上消费主义商业浪潮的侵蚀,“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这些词语渐渐淡出许多当代青年人的生活,“进步”、“爱国”等五四精神的精髓也退出了人们的记忆,不少青年人甚至连“五四青年节”也不知道了。正是基于此,一些人发出了当代青年“有青年,无五四”的感慨。

  卫建国:随着岁月的消逝和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开始逐渐淡忘五四运动及其形成的五四精神,这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客观事实,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去年一项对北京、上海、山西等地11所大学进行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尽管有80%的受访大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知道了五四运动,但主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