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不是哈姆雷特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2000多年,如今被导演陈凯歌重新诠释的电影版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赵武为族人复仇的故事被人誉为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而这个最早见于《左传》的单一故事,被后人不断地改编,时至今日依然拥有足够的生命力,依然能够震撼人心。它究竟何以经久不衰,它的魅力又在哪?该如何看待故事中人物的“忠义”行为?
其实,“赵氏孤儿”曾在2003年10月的北京掀起过一阵热潮,当时人们见面的问候语都是:“今天你看《赵氏孤儿》了吗? ”由金海曙当年改编林兆华版的《赵氏孤儿》,也被评论家们称之为“近10年来中国话剧舞台上最杰出的悲剧”,他同时也是长篇小说《赵氏孤儿》的作者。
日前,金海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赵氏孤儿”故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新旧“赵氏孤儿”的忠义情结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但情节简略。在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中才有详细记载。到元人纪君祥这里,这个故事更加具有戏剧张力。
杂剧《赵氏孤儿》中赵氏一家三百口惨遭奸佞屠岸贾的诬陷和诛杀。为了赵氏孤儿的安全,一批舍生取义的壮士牺牲了。剧中,无数人为了赵氏孤儿的存活贡献了生命,最终赵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复仇。这原本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故事。而故事里的屠岸贾是个彻头彻尾的恶魔,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正义得以伸张,正义战胜邪恶势力展开。整个故事被冠以悲情,是因为中国人的观念里,子子孙孙前仆后继的斗争、最终战胜了邪恶才是圆满的结局,而悲情就表现在这种对“血亲”的文化认同。
在2003年的话剧《赵氏孤儿》中,编剧金海曙重新定义了赵氏孤儿的悲情——“不管有多少条人命,它跟我也没有关系! ”屠勃(赵氏孤儿在话剧中的名字)同样用毅然决然驳斥了忠义。金海曙在采访中这样说,忠义不是那一版话剧和小说要探讨的问题。当时,他创作上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就是要表达一下“反封建”这层意思,现在他仍然这样想。在中国反封建,可以反一百年,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人们对话剧版的结局评论更多的是:这似乎才更为符合当下人们的观念和意识。然而也有评论表示,“赵氏孤儿”这种只有现在才有的人生抉择割断了真实的历史。但不管怎么说,今天的人们却有了一个通过历史观察自身的参照。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