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泰山:秦汉时期的文化制…
王子今:汉代文献集大成…
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
兵马俑考古项目获西班牙…
最新热门    
 
王子今:曹操高陵石牌文字“黄豆二升”辨疑

时间:2011-01-08 11:27:45  来源:不详
sp;  “黄豆”一词真的是“最先在唐代”出现的吗?是不是如果我们没有在唐以前的文献中看到有关“黄豆”的文字信息,就可以断言“曹操墓‘黄豆二升’石牌涉假”呢?考据求实之学者,都知道证有易,证无难。断定某一时代某种事物之不曾存在,是要慎之又慎的。张荫麟先生曾说,“凡欲证明某时代无某某历史观念,贵能指出其时代中有与此历史观念相反之证据。若因某书或今存某时代之书无某史学之称述,遂断定某时代无此观念,此种方法谓之‘默证’(Argument from silence)。默证之应用及其适用之限度,西方史家早有定论。”张说专指“观念”,其实各种历史存在的“证明”都是如此。张荫麟先生引录了法国史学家色诺波(Ch.Seignobos)的说法:“吾侪于日常生活中,每谓‘此事果真,吾侪当已闻之。’默证即根此感觉而生。其中实暗藏一普遍之论据曰,倘若一假定之事实,果真有之,则必当有纪之之文籍存在。欲使此推论不悖于理,必须所有事实均经见闻,均经记录,而所有记录均保完未失然后可。虽然,古事泰半失载,载矣而多湮灭,在大多数情形之下,默证不能有效;必根于其所涵之条件悉具时始可应用之。现存之载籍无某事之称述,此犹未足为证也,更须从来未尝有之。倘若载籍有湮灭,则无结论可得矣。故于载籍湮灭愈多之时代,默证愈当少用。其在古史中之用处,较之十九世纪之历史不逮远甚。”张荫麟先生以为,“此乃极浅显之理而为成见所蔽者,每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张荫麟:《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学术》40期,1925年4月;《古史辨》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1页至第272页)徐旭生先生曾经对某些“疑古学派的极端派”的方法有这样的批评:“极端疑古学派的工作人对于载籍湮灭极多的时代,却是广泛地使用默证,结果如何,可以预料。”(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至第25页)如果我们在考古收获中遇到意外的发现,不看作新鲜的知识,而直认“涉假”,嘲讽其“玩时空穿越”,显然本身就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况且事实也许并非如曹操高陵质疑者所说,“之前用的全都是菽、大豆之语,无论经史子集、简帛金石,还是专业农学著作如汉《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都是如此。”河西汉简可见“黑粟”、“白粟”、“白米”、“白粺米”、“白粱稷米”简文,可知汉代以色质区别农作物收成,已经成为习惯。以“黄”色指称的,有“黄米”、“黄种”等。汉简可见“胡豆”,《齐民要术·大豆》引《本草经》云:“张骞使外国,得胡豆。”又引《广志》则说:“胡豆,有青、有黄者。”其中“黄者”,有可能与所谓“黄豆”有关。《齐民要术·作酱等法》可见“乌豆”,有研究者以为,“乌豆”就是“黑大豆”(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426页)。东汉时期是豆类作物种植面积大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