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试论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
苏童谈创作灵感:女性写…
开胸验肺促生艺术灵感:…
通感——诗歌结构的发展…
“道”与“心”--小论庄…
最新热门    
 
共通感:解释学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结合

时间:2011-03-16 15:10:45  来源:不详
共通感概念在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其意义需纳入一定的学术背景加以理解。19世纪的西方是精神科学的本质受到普遍关注的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精神科学的本质不同于自然科学。从德国历史学派到新康德派再到狄尔泰都只是在认识论—方法论里面兜圈子,但新康德主义者赫尔姆霍茨使这个问题的解答有了某种转机。受自然科学的影响,赫尔姆霍茨仍然从经验归纳的角度探讨精神科学,不过他将归纳区分为逻辑的归纳和艺术的归纳。前者针对自然科学,后者针对的则是精神科学,体现为一种直觉,一种“得体感”。伽达默尔进一步追问这种“得体感”的根源,使之与人文主义的四个概念教化、共通感、判断力和趣味联系起来,试图回到人文主义传统,从本体论角度解答精神科学何以可能、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

  伽达默尔对这四个概念的分析实际上构成其整个哲学解释学的基础,而共通感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是共同体教化的结果,这种教化体现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认识方式。伽达默尔对共通感的理解消除了康德的先验论立场,突出了共通感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化。按黑格尔的说法,教化是一种从个别性向普遍性的提升,这种普遍性在共通感上表现出来,经过教化,原本作为一种感觉的共通感不再是个别的,而是具有了普遍性。共通感包含“判断力”,并在“趣味”中得到具体体现。

  伽达默尔的共通感概念源于意大利的维柯、英国经验论和德国虔信派。伽达默尔在论及其思想来源时,首先提到的是维柯的《论我们时代的研究方法》,这部纲领性的演讲与维柯最重要的著作《新科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本来“共通感”这个术语应当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根据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诠释,它是外在感觉的共同根源,起联结这些感觉的作用,并包含一种判断的能力,但维柯对共通感的理解主要不是来自亚里士多德,而是来自古罗马的传统。维柯区分了知识与错误,认为前者来自真理,后者来自谬误,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则是类似于意见的“真”,由共通感来把握。人首先得接受共通感的教化,而共通感与实践智慧分不开。维柯将这种共通感与人对善的追求和公共福利的感觉联系起来,由于这种普遍的共通感与人的共同性的生活分不开,所以它所达到的普遍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精神科学就建立在由这种共同生活所造就的共通感的基础上。维柯所继承和发扬的是西方古代修辞学—人文主义的传统,他求诸共通感,旨在表明根据原理去推理和证明不是人的认识的全部,还存在另一种认识的类型和方式,即依据具体情况去把握无限多的变化、体现实践智慧的那种认识或知识。伽达默尔对共通感的理解以维柯上述思想为前提,贯穿了西方古代所突出的实践智慧的思想,并以此反对笛卡尔以来的理智主义传统,从而真正接近了精神科学的真理。

  伽达默尔的共通感概念的第二个来源是英国经验主义的道德感学说——同情说,以夏夫茨伯里、哈奇森和休谟为代表。这种学说将经验论与心理学联系在一起,用同情来解释共通感。从亚里士多德到苏格兰哲学有一条感觉主义的路线,但不是停留在个别的感觉,而是普遍的感觉。另外,苏格兰常识学派的创始人托马斯·里德将共通感视为认识外界事情的基础,其地位有如笛卡尔的“我思”,他明确地用感觉和普遍感觉去抵制过度的哲学思辨,认为“共通感”就是“健全感”,更多体现为一种行为方式,而非一种方法。

  伽达默尔的共通感概念的第三个来源主要是德国的虔信派。德国人以自己的方式接受和发展了共通感学说,并通过赫尔德和虔信派(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厄廷格尔和兰巴赫)表现出来。共通感被认为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但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