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冯天瑜:对当下国学讲习…
赵瑜:中国学术贫血三百…
最新热门    
 
冯天瑜:世界历史的网状发展脉络

时间:2011-03-22 12:19:29  来源:不详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中国路径”今天开栏了。我们期待海内外学界的关注,欢迎广大学者参与相关的讨论和学术活动。

 

    历史的进程存在普遍规律,故司马迁有“通古今之变”的追求,王船山有探询“势之所趋”(《读通鉴论》卷一)的努力。历史的大势又是“一”与“多”的综合,历史演进的普遍法则是通过诸多特殊道路得以体现的。然而,长期以来,在古典进化思维支配下,人们往往注意到历史演进的普遍法则,而忽略了历史演进的诸多特殊路径。

 

    西方自启蒙时代即有关于世界历史共同道路的表述,意大利思想家杨巴蒂斯塔·维柯(1668-1774)在《新科学》中系统提出关于世界历史共同发展轨迹的设想: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人的时代。法国重农学派的杜尔阁(1727-1781)则有神学时代-形而上学时代-科学时代的划分。马克思与恩格斯1845-1846年撰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依据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将前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划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上述学者关于历史发展通则的表述,都有相当强大的说服力,然而,囿于视野的局限,这些结论只是对欧洲史(主要是西欧史)的概括,如果将这种概括公式化,将全球诸文明的发展路径全都塞入其模式,则陷入“西欧中心主义”的荒谬。

 

    早在19世纪五十年代,马克思已注意到西欧以外历史的特殊性,故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马克思并未单纯地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三种社会形态视作人类历史普世性的前后递进阶梯,而且还指出,这是原始社会结束后的几种平行发展道路,其中只有西欧“封建制”通向了“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呈现“古典—封建—资本主义”的发展序列,而绝大多数非欧地区并不如此。至于在马克思后期,因较多地研究了非欧地区的社会史材料,愈益强调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一再批评“那些抹杀一切历史差别”的论者,指出通向“资产阶级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