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冯天瑜:对当下国学讲习…
赵瑜:中国学术贫血三百…
最新热门    
 
冯天瑜:世界历史的网状发展脉络

时间:2011-03-22 12:19:29  来源:不详
社会”的途径绝非单线的,而是多途的、网状的,除西欧式的封建所有制外,马克思还列举其他路径,诸如“东方和斯拉夫各民族中那样是从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的”。基于对世界历史的网状发展路径的认识,马克思与恩格斯从不把中国、印度等东方文明与西欧等量齐观,并且决不将日本以外的绝大多数东方国家的前近代社会以“封建”相称。

 

    中国学者也对“西欧中心主义”的历史观提出异议,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质疑臣服“五形态”单线直说的态度:“何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事实上,中国的前近代社会与西欧颇相差异,其自有之特色,一是氏族共同体解体不充分,故宗法关系和宗法意识延绵久远(儒家的仁学、亲亲互隐为其精神形态);二是宗法封建早成(三千多年前的商周),至晚周方封建解纽,代之以郡县制、流官制,隋唐以降的科举制更与贵族政治告别;三是土地可以买卖的地主经济早成,与领主经济分手;四是专制皇权早成(两千多年前的秦汉)并长期延续(直至明清,近代仍余韵犹存),法家繁密严格的典制得以运行,所谓“历代皆行秦政制”,故尊君论及与之对应的民本论构成中国政治学说的并翔两翼。这些特点都大异于西欧与日本,怎么能将其混为一谈,塞入同一模式之中。

 

    上述特色不仅属于过去时的历史,还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如果说,西欧及日本是在封建社会(领主经济与贵族政治)的地基上实现近代转型的,那么,中国的近代化则依凭宗法专制社会(地主经济与官僚政治),章太炎称日本(西欧亦然)“去封建近”,中国“去封建远”,故各自的近代改革方式不能等量齐观。中国现代化路径的优势与弊端都与其前现代的历史起点相关。我仿只有真切地认识中国文明的发展路径,才能正视自己的历史,才能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全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才有可能较清醒地把握未来。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