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登封市长提三确保四不变…
师德演讲稿之不变的承诺…
责任是共产党员不变的追…
装修中卫生间布置不当会…
最新热门    
 
置不变于万变之中——读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

时间:2011-04-02 13:03:27  来源:不详

 

 

 

二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可以轻视的时光。把人放置在一个乱世中观察,会发现差异如此鲜明,人格人性的优点和弱点,全都暴露出来了,此时观察一个人,更趋于真实和自然。

 

    在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里,从1949年到1969年,陈寅恪都在做什么?作为一位由旧时期而来的学者,精神生活十分简单: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给学生上课,并无太多要求,未必如今日学者之复杂。他们需要充裕的时间、平静的生存环境,尤其像陈寅恪这样的学者,他的研究方向是过去的历史。到了晚年,他更为专一,也更寂寞,同时脾性情性也更孤高独立,难以转捩。如他所述:“自从作王国维纪念碑文时,即持学术自由之宗旨,历二十余年而不变。”这些宗旨一定,余下均不足道。

 

    此后,就是经历无止息的运动磨难。陈寅恪这样的人,极力想远离政治,但政治会找上门来。有个词在当时无处不见,那就是“大批判”,连初涉学海的大学生也卷入对陈寅恪的批判潮流中。一以贯之的宁折不弯,注定了他必须承重更深重的煎熬。他倚仗什么来这么坚持?是自己过人的声名、学问,还是生活信念、准则。有一个细节:当郭沫若拜访陈寅恪时,陈寅恪居然提出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问题——写“钱柳因缘”没有稿纸,希望郭给予解决。一个是郭沫若,一个是陈寅恪,他们的交谈竟涉及区区的稿纸。可以推断当时的研究环境,及困难时期经济崩溃的程度。在精神和经济的双重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