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历代著名诗人如何过清明…
清明电子祭扫 创新还是…
清明扫墓的习俗是什么时…
解读清明节“文化密码”…
清明是一树绿叶纷披的柳
梨花风起正清明——李汉…
清明节扫墓成惯例 老北…
杭州办首届清明文化节 …
老北京清明节拜于谦
清明节的节令食品
最新热门    
 
清明电子祭扫 创新还是割裂(2)

时间:2011-04-02 13:03:58  来源:不详

习俗电子化: 前进?后退?

特约记者河伯:如果这样说,我们的习俗会不会逐渐全部电子化?

高丙中教授:电子祭祀只关注了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照顾到生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每一次祭祀先人,也是生者之间情感关系的一种强化体验。传统的清明习俗中,祭扫的家人们会分食祭祀所用的酒肉,今天,我们会交换对于逝者的追思与缅怀,这都是一种家族、家庭成员间宝贵的交流形式。正是在这些共同的、具体的活动当中,我们的社会与群体才产生了“集体意识”,延续了文化与传统。

当然,现代传播学也有观点认为,网络环境下,提供给人的想像与发挥空间更大,相比实际的祭扫,可能更容易实现“通灵”之感,对于这种方向,我们也要予以关注,但至少目前的网上祭扫还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

重建传统: 共性?自由?

特约记者河伯:那么,学者们呼吁恢复传统的一些形式与价值,是不是也该提供一些程序上的建议与标准呢,这样关于网上祭祀等等形式,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疑虑与争论了。

高丙中教授:所有的传统,都有一种“理想状况”,比如清明祭扫,就是可以亲身回到先人、故人的坟前,祭扫、追思,并取得生人之间的共同情感体验。但要不要用这样的理想状况去要求所有的人呢?

在理想状况之下,每个人都有一种仪式义务,也就是说你参与习俗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比如你一定是要表达对先人追思缅怀。

我们要看到,习俗从来都是自由的、地方性的,也就是说是因地制宜的,有着巨大的调整空间,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所以说,学者的任务并不是去制定一些程序,而是要使得公众认识到习俗与传统的价值,通过自己最适宜的方式,参与到习俗传统当中。否则,一味以某种标准去强求,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种文化上的被剥夺感,进而出现负面后果。

政府职能:引导?恪守?

特约记者河伯:但是,现在政府或者舆论谈到网上祭祀等等,并不是强调其核心价值的恪守,而更多是从缓解交通、预防火灾以及节省时间等方面出发的,这种商业社会的价值是否对传统的价值是一种冲击呢?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