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当年明月”的角色切换
当代明月:在历史写作方…
景德镇将复烧600年前明…
企业中秋晚会策划方案:…
有人说民主社会主义是资…
最新热门    
 
床前明月光三解

时间:2011-04-03 12:52:41  来源:不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这首《静夜思》诗,在千余年里,几乎家喻户晓,然而,其首句“床前明月光”的解释,却是众说纷纭。而关键的一个“床”字却各有说道。

    一解:长久的误会

    床者:卧榻也。

    镜头画面:李白卧(或半坐半卧)于床上,看见从窗外射进的月光,照在地上恍如一层霜似的雪白。他有些寒噤地抬起头来望了望明月,忽地又从明月转而低下头来思念起了故乡……

    点评:此解错矣。据考,唐时的窗户很小,且大多糊有窗纸或悬有窗纱,如此,月光能射进来、且映在地上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再说,既是卧于床上,那么,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举头”“低头”的动作了。

    二解:合理的推断

    床者:井栏也。

    镜头画面:李白在水井边漫步、遐想,看见井栏前地面上的皎洁月光,疑似带着寒意的一层秋霜。他抬头望了望明月,转而低头思念起了同样那有月有井的故乡……

    点评:井,人们最熟悉的水井,是古时人们生活的必备设施之一。在古时,由井就创意了井田制,就是按“井”字形安排,周围八家分地而种,共被围着“井”字中心的那块地,就是八家共种的公田,收成抵作税赋。由此,引伸出来对“井”的别解,就是家宅、乡里。成语“背井离乡”就进一步地印证了这个别解的含意。诗人选择井边这个典型环境,显然就更容易描绘出游子见井思乡的深深情怀!

    三解:新兴的观点

    床者:坐具也(即马扎,又名胡床)。

    镜头画面:李白于一个静夜,坐在胡床上深想。忽地,他看见床前的亮亮的月光,似乎如一抹秋霜铺在地上。他怔了一下,举头望了望明月,浑然如家乡的圆月,由此思绪顿时飞回了故乡……

    点评:这是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提出的新观点。马先生引证唐诗中的“床”字,很多都是指的坐具,即胡床,俗称马扎。他列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句,都是这样运用的。胡床,对汉民族来说是舶来品,它原是游牧民族胡人的生活用品。因其可以折叠,所以携带于马背上游走非常方便。胡床进入中原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成为了人们主流的坐具。

    总评:一解“床”为卧榻,大错特错。二解“床”为井栏,三解“床”为坐具,表意均各有特色,足可长播千秋。不过我个人更倾向于井边,因为如此,其诗意更浓,画面更美,典型环境更是有助于此时此地中的典型形象的塑造!(杨方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