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袁行霈:儒雅的师长
最新热门    
 
雷泓霈:不妨多一些“慢学者”

时间:2011-04-07 14:17:37  来源:不详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专访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他说,我接受《中国青年报》的采访,就是想提供一个标本,希望国内多一些单位能选拔和支持一些慢的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

 

    “慢学者”,我很欣赏这种说法。

 

    对于学术研究,如果能在较短时间内拿出成果,当然很好,问题是,科技创新、学术进步等智力成果,从萌芽到长成“学术大树”,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所谓的“慢工出细活”,用在科研上同样是行得通的。袁隆平研究出杂交水稻用了11年。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的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曾被认为是近年不可多得的力作,是历时七载才完成的,“字字看来都是血,七年辛苦不寻常”。

 

    这里还有一个“慢学问”的公案:王元化教授年轻时曾向熊十力问学, 熊先生说,做学问要“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后来王元化闭门苦读,仅读黑格尔的《小逻辑》,就从1954年一直读到1974年”。

 

    不要小看这种“慢”,因为没有学术压力,没有功利冲动,没有成果投机意识,研究者的心态更从容、放松,甚至用玩一样的心态来完成,容易达成最佳科研心态,服膺科研规律,尊重科技事实,因此更有科研独立性,更容易激活科技灵感。

&nbs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