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雨牧读图》任伯年画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的读书理论肇自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读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注: 不同时代的夫人指代不同的内容。-furen]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显然,孔子认为“为学”是要“读书”的,他收集鲁、周、宋诸国的文献档案,先后整理、删订《六经》,他创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所教弟子达三千之众,他不仅教书不厌,诲人不倦,而且自己读书也异常勤奋,留下了“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的佳话。
读书主张“学而优则仕”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