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潮流,中国的史学界兴起了以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疑古思潮。王国维[注: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901年秋赴日留学。]以“二重证据法”,即用从地下发掘得到的殷墟甲骨文[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认为是现代汉字的初型,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因其最早发现在动物骨头上而得名。]的记载与地上典籍[注: 泛指古今图书。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光禄大夫 刘向 校中秘书,謁者 陈农 ,使使求遗书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 开元 中,定四部目録,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记载的一致性,证明了《史记[注: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对中国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史记》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中国西汉时候,]·殷本纪》是信史。疑古派只好退一步说“殷前无古史”,但仍以“在甲骨文中始终未见有关夏代的记载”为理由,继续坚持其学说,至今影响深远。因此,殷前古史的证实遂成为终止疑古思潮的关键,也是正中华民族之本、清中华文明[注: 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之源的基础。
老友李元星同志,以九十高龄,积五十年研究成果,写就了《甲骨文中的殷前古史》一书,正是终止疑古、正本清源的一部力作。
我和作者是大连同乡,大连解放后,我由太岳抗日根据地[注: 据地 拼音: 解释: 1.以手按着地;席地而坐。 2.占据地盘。-judi]被派回家乡工作,奉命创办大连高中并任校长,作者任历史教师,为同事。当时的印象他是一位通经史、博学多闻的谦谦君子。不久我调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