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初,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列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的294个灾后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抢救保护项目中,完成项目237项,完成率为80.6%;完成投资额为23.09亿元,占国家核定资金的87%。北川、汶川、茂县、理县等地的桃坪羌寨、布瓦寨、萝卜寨、阿尔寨等羌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基本完工,北川、映秀、汉旺等地震遗址纪念地实现局部开放。这是记者在四川成都召开的“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总结大会”上获悉的。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会上指出,党中央、国务院[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领导始终牵挂着灾区文化遗产的安危,多次赴灾区视察灾情,亲自指导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灾后第一笔总理预备费3000万元就用于世界遗产[注: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都江堰古建筑群[注: 古建筑群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存在着一些古代建筑的奇迹,留待后人赏评,这些古代人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有些谜团,至今无解。]的抢救保护。据统计,3年来,中央领导同志有关加强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的批示达140余次。
在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中有7处涉及文化遗产保护,并将文物的保护修复、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等纳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全过程。3年过去了,294个灾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中,已完成237项,完成率为80.6%。都江堰古建筑群、理县桃坪羌寨等重点工程顺利完工,地震文物征集、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和灾区博物馆建设等稳步推进。
藏羌文化遗产在地震中损失惨重,国家及时作出保护和传承羌族等少数民族[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文化遗产的决策部署。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列入重建规划。目前北川、汶川、茂县、理县等地的桃坪羌寨、布瓦寨、萝卜寨、阿尔寨等羌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基本完工。(记者 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