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牡丹亭》北大传承 白…
通讯:昆曲雅乐在塞纳河…
最新热门    
 
安葵:昆曲创作难,传承保留更难

时间:2011-05-23 18:19:42  来源:不详
沿置。 介绍 唐宋至明清均为礼部所属各司之一,掌藩国朝聘之事。]观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有关的同志有些急切的心理,认为昆曲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总应该早一点做出成绩,早一点摆脱困境。另一方面也与当时文化环境尚未改变有关。昆曲乃至整个戏曲艺术长期以来都努力争取青年观众,那时候认为要争取青年观众就需要多吸收流行性艺术元素,扩大视觉冲击力等等。但是大的文化环境不变,这种努力收效不大,对昆曲发展则可能有负面效果。

 

    有的学者提出对昆曲的传统要有敬畏之心,这种观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们对传统剧目重点是立足于“改”,似乎改得越多、越“脱胎换骨”越好。现在则觉得对于昆曲这样的文化遗产,最难的是保留,应该立足于“保”,对传统的东西怎样能保留得更多。近年来,一些传奇名著的“缩编”、“全本”的演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只有在盛世,在对昆曲的文化价值有较大认同的情况下,三本的《牡丹亭》,四本的《长生殿》、上下本《西厢记》的演出才有可能。

 

    昆曲对原著保留较多的改编演出,既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种艰苦的创造。一方面对原著怎样取舍组合要有创造的功夫,另一方面舞台演出也必须进行新的创造。《牡丹亭》、《长生殿》等长期在舞台上流传的昆曲都只有很少的几折,多数折子都没有现成的范式可循。要用昆曲的形式演出,要演出昆曲的韵味,演出昆曲的神髓,就必须进行新的创造。

 

    比如《牡丹亭》,是演出较多、在舞台上流传的折子戏较多的昆曲剧目之一,大家可能以为它的表演都是老先生传下来的;实际上很多折子戏早已失传。就以张继青演出的一晚本《牡丹亭》说,有“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五折。“‘写真’、‘离魂’两折其实已无表演传承,姚(传芗)老师以其精湛的表演功力重新构思此二折的舞台形象,使其艺术层次与有传承的前三折浑成一体,也是这个改编本得以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两折戏经已成为很有分量的新折子戏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