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人人喊打中学术造假繁荣…
贾平凹:作家作为职业将…
社区人人动手清洁家园工…
广电总局:让人人都能听…
人人都在玩推理:上桌杀…
三六九,人人有?
族人人难活过45岁 医院…
“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最新热门    
 
人人苦练八股文

时间:2011-06-12 11:08:53  来源:不详

 我国科举制度[注: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始于隋代,兴于唐宋,至元代稍有停顿。到了明代,科举制度进入鼎盛期,无论科举管理还是考试制度都比以往各代更加严密。但考试内容离不开《四书》《五经》,对文章结构有严格规定,头场要考“八股文[注: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这种刻板的考试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末。  


  洪武三年开科取士  


  明代建国初期,官员缺额颇多,急需大量人才补充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注: 大明太祖高皇帝(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姓朱,讳元璋,汉族。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下诏开科取士,次年又令各行省连续三年举行乡试,考取者直接赴京听候任命,连会试都免了。经过几年的科举取士,朱元璋发现所录取的人才虽然满腹经纶,但缺乏经验,工作能力不足,便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下诏暂停科举,仿汉代察举制[注: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命令各地方长官举荐人才。但荐举选士的效果并不比科举取士好,十年后,朱元璋下诏恢复科举,同时保留举荐制,两途并用,扩大取士途径。永乐以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科举逐渐成为入朝做官的“独木桥”。  


  明代科举考试的程序颇为复杂。正式考试分成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在此之前,要先经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才有机会参加正式考试。“童试”也分三阶程,初为县试,次为府试,最后为院试,参加者为各州县“童生”。“童生”又称“儒生”,本是学童之意,但在明代是指未考中生员者,与年龄无关,故当时有“七十老童生”之说。童生考取后称为“入学”,又称“入泮”、“采芹”。即准其入府学、州学或县学读书,这些士子称为生员,又称痒生,俗称秀才。  


  取得生员资格只是科举之路的起点。大部分生员要经过岁考、科考两级考试,取得好成绩才能参加乡试,小部分生员被选拔到国子监[注: 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同时作为当时国家教育的主管机构,隶属礼部。国子监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国功能,]学习,称为贡生。国子监为最高学府,所有学生通称监生,监生可直接参加乡试。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又称“大比”,取《周礼》“三年大比”之意。按明代制度,乡试逢子、午、卯、酉年秋天举行,称为“乡闱”,又称“秋闱”,考试地点是各省省会及南北直隶的应天府[注: 南京在元末与明代的旧称。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建康,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